中新社上海1月18日電 (記者 鄒瑞玥)上海交通大學輿情研究實驗室、輿情網18日聯合發布《2010中國企業輿情與危機公關年度報告》。報告指出,2010年企業的輿情事件頻發,民營企業在危機事件中所占比重最大。網絡、新媒體、尤其是微博的聚集效應使負面新聞的效果被放大,而企業往往反應不及,總體應對能力比較差。
報告結合2010年50起重大企業危機事件,對中國企業整體輿情、各類企業的輿情特點、危機應對能力等進行了分析評估。研究發現,民營企業的危機事件所占比重最大,達到50%;其次是國企,占26%。外企及港澳臺企業占24%。從地區分布來說,企業輿情地區以發展水平較高的省市居多。
2010年,新媒體在企業危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微博更“異軍突起”。在報告列舉的50個事件中,新媒體渠道首發的比例高達44%,網絡論壇、博客、微博、手機等都成為曝光的重要方式。微博不僅成為企業負面新聞的“通訊社”,也成為各類企業事件的主角第一時間應對的有效渠道。
課題組研究發現,信息產業、輕工食品業是2010年企業輿情的焦點行業,其中奶粉行業仍然是關注熱點。企業輿情集中于企業涉嫌違法或違規操作、產品缺陷、災害事故和企業內部管理不善等問題。同業惡性競爭、勞資關系緊張是企業危機的重要誘因。這些都對企業誠信經營、產品服務、社會責任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報告還指出,中國本土企業不善于運用新媒體進行危機公關,傾向于通過傳統媒體發布信息,回應方式被動。應對不當不僅傷害了企業品牌形象,甚至影響所屬行業的發展、區域經濟和社會就業。
課題領銜者、上海交通大學人文藝術研究院副院長謝耘耕建議,中國企業應立足于本土的傳媒環境和輿論格局,重視新媒體的作用,如此才能更好地應對輿情,轉危為機。此外要增強對于危機的研判能力,重視第三方的重要作用,并提高議題管理能力,重視危機事件之后的形象修復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