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政通前世今生
工商資料顯示,國政通注冊成立于2001年8月,注冊資金為300萬元,北京炎黃新星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下稱“炎黃新星”)出資55%,自然人高松、耿靖夫婦合計出資占45%。
國政通成立之初的法人代表名叫張毅,也是炎黃新星的法人代表,這兩家公司的注冊地址也相同。
公開報道顯示,張毅是一位軍隊家庭出身的女性,1991年,她獲得清華大學計算機和經濟管理雙學位。1992年拿到美國伊利諾易斯大學的獎學金赴美留學并獲得計算機碩士學位。
畢業后她曾在芝加哥的一家電信公司工作,后來進入摩根斯坦利任高級經理,多年從事于中國國有企業改革重組的投資銀行顧問工作。
1999年她回國創業,獲得3000萬美元的投資并成立炎黃新星。2000年恰逢《我國電子政務建設指導意見》出臺,掀起電子政務的建設浪潮。國政通在2001年“生逢其時”,當年就建立了電子政務應用及解決方案評測及論證中心,運營政府上網和企業上網工程。國政通也因此與電信系統建立了聯系。
30多歲的楊寶升當時是中國電信數據局的副局長,據早年和楊本人有過接觸的人士介紹,楊在中國電信期間就一直“比較活躍”,他最終成為了國政通的CEO并任職至今。
“當時還沒有互聯網的概念,楊力推寬帶入戶、政府和企業上網,并且參與建設了互聯網的網絡環境。他是中國政府上網、企業上網、家庭上網的真正實施者。”上述國政通人士介紹說。當時的國政通是中國電信旗下的一家支撐單位,主要做政府上網、企業上網、家庭上網方面的運營支撐。
2004年,中國政府網收歸國務院新聞辦運營后,國政通漸漸沒有了業務,隨后進行了股權變更。而楊寶升也從中國電信辭職,最終進入國政通。
如今國政通的法人代表也是CEO楊寶升,公司注冊資金增加到2171.67萬元人民幣。
探尋身份生意
股權變更之后的國政通只是一個“空殼子”,剛剛掌舵的楊寶升開始尋找新的業務模式。
公安部早在2001年就成立了全國公民身份證號碼查詢服務中心,負責全國公民身份信息的收集處理和全國公民身份信息系統(NCIIS)的建設、管理、運營。
該中心是隸屬于公安部第一研究所的自收自支事業單位,一直在探索如何充分運作人口資源數據庫系統。
由于缺乏專業技術人員參與,系統建設一直不甚理想,直至2004年僅有4億人口的身份信息入庫。
“當時國政通也是看中了個人信用服務產業,當時韓國、美國已經很發達。而身份真實性是個人信用服務產業中最基礎的內容。”國政通人士介紹說。
2004年8月,公安部查詢中心、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和國政通簽署三方協議,利用全國公民身份信息系統開發各種公民身份信息認證服務。
國政通就此成為全國公民身份信息系統開發的承包商。而國政通的CEO楊寶升也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國政通是全國公民身份證號碼查詢服務中心的“軟件開發商、運營商”。
按照職責,查詢中心負責全國公民身份信息系統建設、維護和管理;電信運營商負責提供通信通道、代收費渠道,并利用渠道進行營銷;國政通作為綜合電子業務平臺的建設者,負責建設維護公民身份信息服務平臺,對數據進行再加工、應用開發、技術支持、市場推廣、客戶服務。
楊寶升曾比喻:全國公民身份信息系統相當于原材料,電信運營商相當于高速公路,而國政通相當于運輸公司。
2006年10月,全國13億人口身份信息全部入庫,全國公民身份信息系統正式建成。“我們做了很多輔助工作,2006年已經變成實時庫了。”
而國政通開始探尋新的模式,除了為第三方網站等提供身份認證之外,國政通還開通了自己的公民身份核查服務平臺(ID5核查平臺),也是與公安部全國公民身份信息系統(NCIIS)相連接,通過將輸入的身份證號碼,與該系統內數據進行比對,來核查身份信息的真實性。
爭議“隱私”盈利模式
國政通提供的身份通服務流程是,用戶主動向身份通系統提交身份信息(姓名、身份證號),后經公安部的“全國公民身份信息系統”驗證,并與個人經驗證的手機、電子郵件與其他真實驗證信息綁定,得到唯一的標識。
資深電信行業分析師付亮說,這種服務是一次性的,只是在用戶注冊的時候會用到。
雖然北京市新聞辦稱“認證機構提供給注冊人一個標識,注冊人憑此上網。網站只能確認此身份信息是否真實,并不知道注冊人是誰,更不可能盜用其信息。”但這種實名認證方式依然令不少用戶感到擔憂。
一位長期從事信用行業的人士介紹說,實際上和國外個人信用行業發展相比,國內還處于起步階段,個人信用的培育還需要時間,“身份信息只是個人信用的最基本信息,而國外一個人的信用報告還包括教育和銀行信貸狀況。”
據介紹,目前在國內僅僅有央行掌握個人征信記錄,而在國外銀行都會給民營的信用公司提供數據,由他們來制作加工出個人的信用記錄報告,“他們保障隱私安全的方式是通過有一整套完善的法律,例如只有經過個人允許,才可以購買他的信用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