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骨湯門”主角日式快餐巨頭味千拉面承認使用“豬骨湯精”勾兌湯底并向消費者道歉后,深陷“豆漿門”的快餐“巨無霸”肯德基也向消費者致歉,并表示將在全國所有餐廳公告欄內明確告知豆漿的沖泡工藝。
相比在有關部門鐵證面前至今依然拒不承認其偽造部分家具產地、也拒絕消費者退貨要求的達芬奇家具,以“道歉”告終的“骨湯門”和“豆漿門”,似乎有幾分“皆大歡喜”的味道:商家退一步,道歉了,消費者也退一步,原諒了,這事就“結了”�?墒�,這樣的食品安全事件真的應該就此“畫上句號”么?
食品安全事件頻發的背后,“監管被動化”是部分企業有恃無恐“鉆空子”的重要原因。在媒體報道在先、執法介入在后的局面下,一度深陷“瘦肉精”豬肉丑聞的雙匯開完萬人職工大會道歉后“無痛復出”,近期再次被爆出多起“質量門”。這種長期漠視消費者權益的企業,卻依然能逍遙于相關部門的監管之外,監管主動性之缺失令人震驚。
而沒有建立合適的懲罰性賠償制度也是當下食品安全事件頻頻不了了之的重要原因。正如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的那樣:“如果有10%的利潤,資本就保證到處被使用;有20%的利潤,資本就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資本就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資本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300%的利潤,資本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首的危險。”法律威懾力不夠,守信成本高而失信成本卻很低,即使是知名品牌,在利潤的誘惑下,也鋌而走險,抱著“只要不被發現就好”“被發現了不過賠點錢”“賠錢了道歉了就了結了”的心態,肆意踐踏消費者權益。
同時,消費者“忘性大”也無意中成了自身權益受損的“推手”。盡管根據一項超過82700名網友參與的投票顯示,93.6%的受訪者“不會再去味千拉面就餐”,然而,對比多次被曝出食品安全丑聞的雀巢在2010財年實現358億美元凈利潤,較2009財年的增長超過兩倍,可見消費者的“善忘”最終只能長失信企業的“志氣”,葬送自己的利益。
食品安全問題絕不是簡單的企業責任,也不能完全依靠現有法律法規和監管部門的約束來徹底解決,而是要有專業化的政府機構去管理,有社會力量進行監督,形成一個完整、立體、多維的監管監督系統,才能真正“吃得安全、吃得放心”。(記者周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