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實驗安全性保障不是難題
據報道,東北農業大學與哈爾濱一家養殖場已形成十年的合作關系,但十幾年間,沒有一次提供過動物的檢驗檢疫證明。根據校方出具的事故《調查報告》,實驗動物購買時,采購人均未按《黑龍江省實驗動物管理條例》,要求養殖場出具有關檢疫合格證明。實驗前,指導教師也未按以上規定對其進行現場檢疫。在事故當天,老師沒有依照實驗操作規范,指導學生戴口罩、手套等基本的防護工具,也沒有讓學生用消毒液洗手。
記者:經過檢疫的實驗動物能否確保萬無一失?
吳清民:以前學校做動物實驗一般也不會要求提供檢疫報告,這是因為過去布病動物很少,也從未有過師生在這種解剖觀察實驗中被感染的先例。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動物集約化飼養使得疾病傳播速度加快,疾病種類不斷增加,較為嚴重的人畜共患病達10種之多。
如果實驗動物通過了檢疫,也很難保證檢疫安全性達百分之百。因為只要該動物做了布病疫苗的免疫接種,體內產生了抗體,就無法鑒別是免疫動物還是臨床患病動物,因為二者血清檢測都呈陽性。如果患病動物被帶進實驗室,病原體仍舊存在,尤其懷孕的動物因流產或生產而產生的排泄物都含有極高的病菌。
我國目前采用疫苗接種為主,檢疫、監測、局部補償性撲殺為輔的控制措施,但現有防控技術存在嚴重缺陷。不過,好在一種動物用布魯氏菌病新型標記疫苗及其配套鑒別診斷試劑即將解決這個難題,可有效鑒別出新型疫苗接種動物群中的患病動物,這在國際上也屬先進技術。
記者:如何保障實驗過程安全性?老師和學生應注意哪些問題?
吳清民:首先,需在一般性實驗實習前認真閱讀實驗實習指南和安全操作程序;其次,實驗前應穿戴好必要的防護器具,如手套、口罩、工作服,必要時穿上膠靴、戴上護目鏡;再次,實驗實習過程中應嚴格按照技術規范進行操作,并禁止喝水、吃東西以及不必要的來回走動等陋習;最后,實驗實習結束后及時清理消毒地面、桌面、工具等,防止病原體污染;離開現場前,全身清潔消毒,禁止將實驗場所內物品帶出。
為了防止類似人畜共患病感染事件的發生,當選擇的實驗動物經過特定疾病流行背景檢測分析無法確認是否感染特定疾病的狀態,可采用上述措施進行防護,但如果已經確認實驗動物患有布魯氏菌病等特定人畜共患病,應選擇在生物安全三級實驗室內進行動物解剖相關實驗。
布病雖危害極大但不必“草木皆兵”
布魯氏菌病,民間俗稱“懶漢病”,人發病后,無明顯炎癥現象出現,而突然出現不明原因發燒、多汗、乏力、臥床、關節肌肉疼痛等癥狀。屬人畜共患病,以畜傳染人為主,潛伏期是2—24周。國內外已有病例的調查數據顯示,該病出現癥狀后及時采取合適的抗生素治療,90%左右病人臨床癥狀很快消失,且不再復發。
記者:哪類人群易患布病?布病有沒有可能在人群中形成大流行?
吳清民:一般而言,動物在6個月齡以下,發病率很低,而在14個月齡以上達到性成熟后,較易被感染,這一點人與之類似,性成熟是感染后發病率上升的分界點,因此青壯年發病率最高。
一些經常接觸動物的職業人群易感染布病,比如飼養、清理養殖場、配種、運輸、裝載、獸醫、屠宰、加工、毛皮骨骼收購等工作。人的布魯氏菌病的病原體主要來自患病動物及其產品,人和人之間基本不傳播。
記者:得了布病能否治愈?最嚴重的后果是什么?
吳清民:這個病分為急性期和慢性期,發燒后一個月左右屬于急性期。如果在急性期及時治療,大多數病例在短期內臨床癥狀消失,這樣病例的疾病復發或形成并發癥者只占10%左右。如果患者能夠堅持療程和醫囑,對將來的工作、生活影響不大或無影響。如果治療不及時或用藥不合適,轉化為慢性型,則病程很長、反復發作或出現并發癥,如關節炎、勞動力下降等,治療困難,可能影響終生。最為嚴重的后果是終生殘疾,喪失勞動能力或生育能力,但在及時發現并有效治療的情況下出現這種嚴重后果的比例較低。
記者:一般百姓有可能接觸到這個傳染病嗎?如何預防?
吳清民:普通百姓有可能會得病,其原因是可能存在不法分子將患病動物產品散播到市場,如果在不知情狀態下購買污染有布魯氏菌的產品,未經完全熟透加工工藝或病原菌污染直接食用產品等感染。平時尤其注意不飲用未消毒的生奶和生奶制品,不吃未徹底煮熟的或烤熟的肉類,尤其生的動物內臟含菌量較高。消費者應購買經檢疫合格、來自非疫區的動物產品。(記者 朱麗)
上一頁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