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脈不調:各類養生專家說法不一
“養生熱”催生出一批專家型的“養生大師”和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治病和保健方法。上世紀70年代以來,就有“雞血療法”、“飲水療法”、“紅茶菌療法”、“鹵堿療法”、“甩手療法”、“羊腸線埋藏法”、“氣功療法”、“爬烏龜療法”、“撞樹療法”等讓人匪夷所思的治病和保健方法;到今天,人們開始在那些“養生明星”的“忽悠”下喝綠豆湯、吃長茄子、吃生泥鰍。
這些“養生大師”們傳授的養生方法因其低成本、低風險且日常生活化而頗具誘惑性。而億萬追捧的“粉絲”對他們頂禮膜拜,對他們的說教更深信不疑,甚至有人列出作息時間表,按他們給出的“養生藥方”安排一天的吃喝拉撒睡。然而令人尷尬的是,許多人有時又陷入兩難,因為不同的“養生大師”所教的養生方法竟截然對立:
早餐應不應該吃?大部分養生書籍都認為必須吃早飯,而且一定要吃得豐富些;《病從寒中來》卻認為勉強吃下早餐對身體有百害而無一利,還可能引起消化不良、痢疾、嘔吐等;
蔬菜水果可不可以多吃?《病從寒中來》認為生蔬菜有讓身體變冷的作用,所以不要多吃,如果吃的話要放上能使體溫上升的鹽加以中和;《把吃出來的病吃回去》認為多吃些生拌菜一類的素食,可以把肝火降下來,讓身體達到一個平衡;《這樣吃最健康》認為蔬果屬堿性食物,可多吃;
大蒜可不可以多吃?《不生病的智慧》認為,大蒜能治很多醫院治不了的病;《這樣吃最健康》認為大蒜是惰性食物,會使我們經常生病;
補腎效果最好的是什么?《不生病的智慧》提供的是海蝦,《把吃出來的病吃回去》提供的是黑豆……
在各種養生書籍里,說法千奇百怪,一個比一個聳人聽聞。有些方子列出了一些前提條件,有些方子則沒有;有些說法提供了一些依據,有些則找不到。很多老百姓看了之后很迷惑,不知道究竟該相信誰。
對此,北京中醫藥大學的王琦教授非常擔憂地說,在北京中醫藥大學,有博士學歷的畢業生,一定工作過3年以后才給學生上課。中醫科普是面向不確定的大多數,不是什么人都能講的。
作為養生熱毋庸置疑的“既得利益者”之一,被冠以“養生界的于丹”、“健康教母”之名的曲黎敏也轉而炮轟“養生熱”。她說:“眼下養生書太泛濫,有的觀點自相矛盾,有的標新立異想當然,誤導了讀者”。
望聞問切:治理養生市場迫在眉睫
浙江中醫藥大學教授周岳君認為,老百姓之所以如此癡迷于養生,甚至產生普遍的健康焦慮心態,一是因為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不只滿足于溫飽而是更加看重健康,養生興起是必然;二是由于國內食品安全問題頻發,引發百姓對于自身健康的憂慮,所以想方設法追求養生。
北京磨鐵圖書公司總裁沈浩波則認為,保健書的火爆主要有兩個問題,首先是現在白領的壓力越來越大,亞健康的問題越來越嚴重,市場對這個有所需求;第二,如今的中國仍然處在就醫難的狀態,所以很多讀者認為只要買一本書,就能治百病,可以省下一大筆醫藥費和時間。
今年7月12日,衛生部新聞發言人鄧海華在衛生部舉行的發布會上表示,衛生部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將進一步加強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工作,尤其是要做好養生保健知識的科普宣傳,幫助公眾提高科學鑒別能力。
鄧海華在發布會上對此表示,長期以來,我國健康教育工作相對滯后,對養生保健的宣傳和管理還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公眾的健康素養普遍不高,對養生保健宣傳缺乏自主判斷和鑒別能力。衛生部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將進一步普及養生保健知識,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
據了解,北京市已經率先在全國范圍內聯手組建了一個健康科普專家庫,入庫專家將享“出鏡特權”,被優先推選至養生保健欄目。所有入庫專家將接受衛生部門的動態管理和公眾監督,一旦發現違規情況,將被取消此項專家資格。
2011年7月5日,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公布了“24種編校質量不合格養生保健類圖書名單”,要求出版單位在30日內全部收回并銷毀。在這24種編校質量不合格的養生圖書中,有很多都是所謂“養生大師”們的“名作”,例如張悟本的《把吃出來的病吃回去》、馬悅凌的《不生病的智慧》、曲黎敏的《把健康徹底說清楚》和《從頭到腳說健康》等。
沉心靜養:養生保健重在科學理性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老年醫學研究所研究員、養生康復科主任張國璽介紹說,從中醫來講,養生就是預防為主、讓人少得病,中醫的養生方法成千上萬,可歸納為五大類:一、精神養生,通過精神調養的方法(重在養心)讓自己的心理健康;二、起居養生,日常生活有規律,保持良好的睡眠和生活習慣,按照中國古訓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三、飲食養生,一日三餐,定時定量,營養成分合理搭配;四、運動養生,適量運動,持之以恒;五、藥物養生,合理服用補益藥物。
“中醫養生這五大方法中,我們非常提倡前四種,又不花錢,又經濟實惠,還沒有副作用。”張國璽指出,實在不行再用第五種藥物養生,并要根據中醫辯證原則,不能隨便亂補,這樣才對身體有益。
中國衛生部健康教育專家、中醫主任醫師溫長路教授強調,養生就是建立一種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而刻意養生、盲目養生則會養出毛病來,這不僅會影響民族素質,而且影響國計民生。他希望在養生理念上給國民一個比較大的轉變和正確的導向就像人口渴了要喝水一樣,養生是人類本能的保護措施,“其實養生并不難,養生就在我們身邊,我們的生活就在養生”。
魯北中醫藥研究所名譽所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劉乾和主任醫師說:“人們一定要明確養生是‘防’而不是‘治’,養生也不是隨隨便便說著玩的,它是一門學問,要因時因地因人制宜,就是要綜合考慮時令氣候、地理環境,尤其是個體體質因素。沒有任何一種養生方法是適合所有人的。這就像中醫里的偏方,并不是通用的,而是要因人而異,沒有任何一個方子能包治百病。而且這樣的方子也是根據大量的臨床經驗和實證總結才能夠開出來的,所以一些稀奇古怪的偏方養生,也是對中醫的一種誤讀。”
今年1月,中華中醫藥學會發布了《中醫養生保健技術規范》。今年7月5日,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公布了53家具備養生保健類出版資質的出版單位名單,提醒公眾購買具有出版資格的養生保健書籍以避免上當受騙。本報實習生 尹曉鵬 漫畫 李法明
上一頁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