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地溝油”應變堵為疏
2010年7月,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加強地溝油整治和餐廚廢棄物管理的意見》,開展“地溝油”專項治理,實行縣市長負責制,力圖從源頭上加大對地溝油的管控力度。該意見要求,商務、質檢、工商、食品藥品監管、衛生等部門各負其責,建立健全全程監管和執法聯動機制。意見還要求,要推進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
然而,意見實施一年來,“地溝油”回流餐桌的現象仍難禁止,在有些地方甚至愈演愈烈。問題究竟出在哪里?
張偉明的答案是:對“地溝油”的治理要變堵為疏。不僅要在治理上動腦筋,更要在利用上找思路,就是說要變害為利、變廢為寶,用合法的利益去代替非法的利益。
“‘地溝油’等廢棄油脂屬于天然油脂,是一種重要的資源,它不僅可以轉化成‘生物柴油’,緩解我國能源緊缺的矛盾,而且還是一種重要的化工原料,可開發生產多種生物質能新產品�!睆垈ッ髡f。
《法制日報》記者也了解到,在美國、加拿大、阿聯酋、荷蘭等技術成熟的國家,“地溝油”甚至被譽為“液體黃金”,制成生物柴油、混入汽油柴油甚至提煉成航空燃料。
在國內,也已有企業開始對廢棄油脂回收利用的探索。去年4月,江蘇省常州市質量技術監督局質檢所與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合作,開始了地溝油“密碼”的破譯工作。今年5月,他們率先在國內研究出地溝油精確檢測方法,能有效識別摻雜量僅1%的地溝油品。
去年8月,常州當地還產生了中國生物柴油產業跨國“碳交易”首張訂單。拿到訂單的是江蘇卡特新能源公司。據該公司負責人介紹,該公司現已形成年產8萬噸生物柴油、年產2萬噸生物增塑劑生產能力。
在接受《法制日報》記者采訪的多名專家看來,在這一公司的生產中,1噸“地溝油”能產出0.8噸優質生物柴油,這說明我國并非沒有能力將廢舊油脂回收利用。
資源化利用遇多個瓶頸
盡管已有部分企業和研究機構開始嘗試變廢為寶,但我國在“地溝油”回收以及再加工利用環節在還存在諸多問題,使得對“地溝油”的規�;庸だ妹媾R重重困境。在這種困境之下,個別企業鋌而走險,利用“地溝油”制售利潤更大的食用油。
公安部門近日破獲的特大利用“地溝油”制售食用油案件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該案主犯柳立國所主導的濟南格林生物能源有限公司在利用“地溝油”制售食用油之前,就是生產生物柴油的,只是后來柴油價格下降,市場對生物柴油的需求減少,而且生物柴油進不了加油站,產品沒了銷路,格林公司這才打起歪主意,制售食用油。
有業內專家認為,這起案件不僅暴露了我國在“地溝油”監管方面存在的問題,也反映出“地溝油”再生利用存在“出口不暢”問題,即在再加工利用方面存在的問題。
據了解,自1988年廢油脂轉化為生物柴油的技術在德國問世以來,世界各國均紛紛加入這一行列,并制訂相應的行業標準。但直到2007年,我國才出臺了《BD100標準》,可是并沒有進一步明確生物柴油和石化柴油的相關摻混比標準,限制了生物柴油企業正常進入流通領域。直到2010年9月,國家發布了《生物柴油調和燃料B5》標準,并于今年2月正式實施,才為生物柴油產品進入正規流通渠道提供了政策支持。
“現實更糟,因為除了海南省外,我國的油品零售市場仍沒有對生物柴油正式開放,生物柴油的銷售只能是各顯神通�!苯K卡特新能源公司副董事長肖達明對《法制日報》記者說,“生產企業沒有一個固定的接收銷售單位,這是制約生物柴油行業發展的大問題�!�
除了銷售出路問題,肖達明認為,在“地溝油”資源化利用方面,我國還存在幾個主要的瓶頸。
“首先是廢棄油脂的回收問題。我國每年有近千萬噸的廢棄油脂資源,但實際情況是,廢棄油脂不能合理合法按正常渠道及時回收,結果是:一方面生物柴油生產企業普遍陷入原材料短缺,另一方面‘地溝油’回流餐桌現象屢禁不止�!毙み_明說,其次是行業標準問題。我國的生物柴油生產企業已達2000多家,產能超每年300萬噸。但到目前為止,在生物柴油生產設施、生產工藝、配料配方等行業標準方面,還沒有統一。有的生物柴油企業號稱新能源,但由于工藝技術不過關,實際是高耗能、高成本、高污染。由于進入生物柴油行業的門檻不高,長期以來,存在一哄而上、魚龍混雜的現象。
肖達明認為,稅收開票問題也是一大瓶頸。對生物柴油生產企業而言,廢棄油脂的采購對象為散兵游勇,他們只收錢不開票,也無票可開。這就導致了生物柴油生產企業在上交產品增值稅時,沒有“進項”抵扣。目前,廢棄油脂采購價每噸6000多元,涉及的采購資金非常大。
“今年,國家明確了廢棄動植物油生產生物柴油的免稅辦法,相當于每噸補貼800元至1000元,不過,這筆補貼如何到達企業還是未知數。”肖達明告訴記者,面對日益縮水的利潤空間和有限的銷售渠道,國內一些廠家已暫停了生物柴油的生產,或者轉而生產高附加值化工產品,或者瞄準利潤大得多的餐桌。本報記者范傳貴
上一頁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