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醫改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國務院研究室綜合司司長 陳文玲
《2011年中國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報告》15日在京首發。作為報告的主編之一,陳文玲認為,在健康與醫療服務方面,政府出資購買公共服務的比重應不斷提高,直至成為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主要形式
我國目前95%以上的公立醫院,都承擔著政府直接提供公共服務的功能,但又都不到位,應通過改革逐步降低公立醫療機構的比重。與此相對應的是,政府出資購買公共服務的比重應不斷提高,直至成為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主要形式。
一方面,應明確政府辦公立醫院的目的,明確界定公立醫療機構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合理確定公立醫療機構布局和數量,保留必要的、為社會提供基本醫療服務的醫療機構,改革公立醫療機構管理體制,加強對公立醫療機構的監督和控制,確保其公益性、公共性和政策性功能的有效發揮。公立醫院主要應提供公共產品或準公共產品性質的醫療衛生服務,在基本醫療服務、突發事件醫療救助、社區衛生服務指導、醫療支邊支農等方面,公立醫療機構應起到營利性醫療機構無法替代的作用。
另一方面,政府應通過直接提供公共服務、付費購買公共服務和對多種醫療服務機構進行有效監管,提高公共服務資源配置的效率。
分離政府作為公共服務購買者、供給者、政策制定者和監管者的職能,是現代國家政府改革政府公共服務與管理的新做法。政府作為公共服務提供的責任者,既可以直接提供公共服務,也可以付費購買公共服務,同時還應對多種服務供給主體進行監管和制定政策。在健康與醫療服務的公共服務方面,英國、法國等國家主要由政府直接開辦的醫療機構提供,美國、荷蘭等國家主要由政府與商業保險機構和個人建立共付機制,向營利性和非營利性醫院購買服務,由國家、雇主與個人共同支付費用。
同時,公立醫院的政府出資部門必須與監管部門分離,出資部門的責任在于籌資和保障出資的合理有效。監管部門的責任在于干預各類行為主體的經濟和社會活動,包括公共服務產品、公益性服務產品、商業性服務產品的價格、質量、進入和退出等經濟性內容,及安全、健康、衛生、環境保護等社會性內容。即使是對公共服務品的監管,也必須深度介入和積極干預公共服務供給,提高公共服務資源配置的效率,包括進行政府內的有效監管和商業性有效監管。
到2020年,我國醫療衛生體制的總體框架應該是:一方面,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著眼于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服務的目標,建立滿足人民群眾基本醫療服務需求的國家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另一方面,推進醫療衛生服務領域改革,加大對存量醫療資源的整合力度,在政事分開、管辦分開、醫藥分開、營利性與非營利性分開的基礎上,整體再造現行醫療服務體系。同時,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引進市場機制和競爭機制,加大對內對外開放,降低社會資本和外資進入醫療服務領域的門坎,建立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元化、個性化和特殊化需求的以市場化運營為主的醫療服務體系;建立基本醫療保障制度與商業醫療保險互為補充的醫療保障制度。(記者 李紅梅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