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詢熱點
男科婦科咨詢人氣高
記者在搜索中發現,在線醫生多數打著“在線咨詢男科醫生”,“婦科在線咨詢”等醒目字眼,因為此類疾病的私密性,對病情難以啟齒的患者便想借助網絡咨詢的方式,不出面便得到“專家”的答疑解惑。
一名女子表示,自己21歲,在3年前發現左胸上方有硬塊,近期去醫院做了B超。她求助于網絡醫生。
對此,網醫答復“建議手術,不要害怕,現在的這種乳腺纖維瘤一般都是微創手術,乳暈邊緣切口,恢復后手術痕跡不明顯,如果不手術,你也需要經常復查,以防發生癌變”。
人民醫院婦科副主任王建六表示,該網醫的答復沒有原則問題,但因為個體病因和差異的不同,還是建議患者前往醫院就診。
>>網醫直言
醫學畢業生借此“實習”
記者發現,網醫們的回答以健康指導及科普知識為主,并無具體的診療及服藥措施。他們表示,這種方式可以為成為醫生積累經驗。
據了解,本科生在醫學院要讀5年,其中1年實習,畢業后在醫院實習1年,才有資格去考執業醫師證,注冊后才成為住院醫師。此后,需要再經過5年,才有資格升主治醫師,即從讀書到能真正獨立行醫,至少經過11年。
一位自稱是醫學畢業生的網醫認為,在網上答疑既能積累經驗,也能幫助別人。他表示,自己在回答問題時,會搬出醫學專業書,使提問者全面地了解醫學知識。
>>記者體驗
回復多為“建議去醫院”
記者通過在線交談,向百度知道中一網名為kiuweiner的網醫咨詢,“我家孩子3歲,前幾天洗澡時耳朵里進了水,這兩天不僅食欲不振,而且耳內也出現不適,是不是中耳炎?”網醫回復:“建議帶寶寶去醫院的五官科看看,或者用一個干凈的棉簽,小心放到耳朵里,一定要輕,不要放得太深,然后拿出來,看一下,有沒有什么異常的分泌物”。
在聊天時網醫表示,“大醫院的醫生都忙得四腳朝天,哪有工夫上網來免費答疑啊”,他說,在線答疑的醫生中,大多數是醫學畢業生來練手的,網醫們在解答問題時多“建議去醫院”,而非下藥惹麻煩。
>>部門表態
無診療行為不算“非法行醫”
針對網絡盛行的“網醫答疑”現象,北京市衛生局副局長毛羽表示,衛生部門已注意到在部分網站的貼吧中有網友關于某種病情的交流情況,但因交流中多為建議和健康科普類的語言,無診療行為,因此尚不能將其定義為“非法行醫”,“自稱為‘網醫’的人,公眾很難辨別其是否具有行醫資質,因此對于其建議應慎重”。
毛羽表示,衛生部門將加強對網絡非法廣告和非法行醫的監管,若發現有違規者,則將按照相關規定進行處理。
毛羽特別提醒,除前往醫院就診外,患者應尋求正當的醫療平臺進行咨詢,貼吧等只是交流平臺,如果市民有疑問,可以致電12320公共衛生服務熱線或者登錄各大醫院的門戶網站進行相關咨詢,“其他各種名義的指導都是不可取的,以免因走‘捷徑’反而延誤了病情”。
(責任編輯:侯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