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托非正規的健康養生網以及普及疾病常識、治療答疑的網站越來越多,其中不乏以此為營銷手段,以免費網絡咨詢為誘餌,找些真假難辨的所謂“醫生”、“專家”當“托兒”忽悠病人。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身體一旦出現不適,第一時間不是去醫院,而是在網絡上尋醫問藥,這種被稱為“網絡問診”的新型看病方式,不僅省去了排隊掛號的時間,還不用看醫生的臉色,網絡問診以其省時省力省錢的優勢,正在被越來越多的網民接受。
網絡問診漸受青睞
“醫生,我家寶寶8個月大了,最近大便里總是有暗紅色細絲狀的物質,會是蟲子嗎?”
“有紅色細絲狀物,不一定是蟲子,有可能是食物消化殘渣,或腸出血,需要來我院做進一步診斷。”
上面這段對話不是出現在醫院,而是出現在某網站的“育兒”欄目中。
近日,記者在各大門戶網站中以“問診”、“醫生”等關鍵詞搜索,出來的結果竟有百萬條之多。其中,除了普及基本醫藥、健康知識外,最常見的便是網絡問診。小到感冒發燒,大到腫瘤癌癥,患者在網絡上通過簡單的文字對話和圖片向醫生進行咨詢。
年近60歲的田先生告訴記者,他習慣在網上咨詢疾病,因為年紀大了,他和老伴身體都愛鬧些小毛病,每次去醫院看病都要排老長的隊,后來他學會上網“求醫問診”,現在只要問題不太嚴重,他就會先上網問問。今年28歲的李女士說,她從懷孕開始到孩子11個月來,一直都很依賴網絡,經常上網查些孕婦能吃啥,孩子發燒感冒怎么辦之類的小知識。
“反正又不用花錢,也不用排隊,只要不懂就搜索一下,很方便。”李女士說道。
據搜狐網一項“你是電子病人嗎”的網絡調查顯示,在參與投票的1710人中,約60%的人表示在身體不適時,第一反應是上網查一查怎么回事。同時有52%的受訪者喜歡從網上獲取健康知識。更值得關注的是,當網上信息與醫生診斷不同時,只有50%多的網友表示會相信醫生。
#p#副標題#e#
網絡問診醫托當道
但是,這樣的問診到底靠不靠譜?
網絡背后“指點迷津”的醫生、專家們,到底是何方神圣?帶著這一系列疑問,記者對網絡問診展開了一番調查。
記者調查發現,除了健康知識的詢問外,網上問診,最多的是以婦科病、人流、不孕、男科、骨科、泌尿或癲癇等疾病為主,再有就是肝病類的。因為許多人覺得這些問題比較私密,不好意思當面咨詢醫生,而網上問診隱私性強,所以此類網站也特別多。而在網上給患者提供診斷服務的,大部分是一些醫藥網站、民營醫院,有的甚至是不明身份的個人。在這些網站接受診斷甚至治療,風險顯而易見。
這些年,一些打著××研究院、××研究所卻不具備相關專業資質的騙人機構,也在網上大張旗鼓以免費網絡咨詢為誘餌,找些真假難辨的所謂“醫生”、“專家”當起“藥托”或“醫托”,吹噓治療各種疑難雜癥的“奇效”以忽悠病人。不少患者剛開始只是沖著他們的免費咨詢而去的,但在他們的不斷游說和各種所謂的“優惠”誘惑之下,有時也會把握不住自己輕信上當。
對于網絡問診,北京的王先生有這么一番感悟:“有的時候,網上的醫生很容易夸大病情。”王先生告訴記者,之前他鼻塞、頭疼,咨詢網上醫生,醫生卻告訴他可能患有鼻竇炎、腦膜炎、病毒性腦炎之類的,然后推薦他去某家醫院檢查,而實際上就是感冒。因而,王先生認為網上問診不靠譜。
“今后我再也不上網看病了。”回想起不久前網絡問診的遭遇,現居福建廈門的祁女士至今心有余悸。因為肚子痛,她上網咨詢一位在線“專家”,并聽從勸告去“專家”所在的醫院做了檢查。幾項小檢查就花了200多元,又說宮頸輕度糜爛、盆腔積液,另外還開出了900多元的藥。
不僅如此,醫生還忽悠說她病得很嚴重,需要做手術,手術費至少1000多元。祁女士回家后越想越不對勁,第二天重新到公立大醫院做了檢查。醫生診斷說只是普通的炎癥,用用藥就可以了,根本用不著開刀。
根據祁女士的現身說法,記者隨即上網百度了廈門一些醫院,發現不少醫院的宣傳網頁上都有名醫問診。記者在網絡問診時表示,手上有一處皮膚脫皮,立刻就被多家民營皮膚病醫院的“在線醫生”診斷為手癬,并警告記者如果不及時診治可能會引發全身。這些在線醫生,僅僅根據記者的簡單描述,便判定病情,還對病人說一些危言聳聽的話。
隨后,記者與其中一家私營醫院取得了聯系,在與該醫院一位劉姓醫生在線交流時,劉醫生表示,他們不僅是國家皮膚病重點診療基地,而且治療手癬是他們醫院的特色科室。
見記者猶豫不決,劉醫生又立刻表示可以幫助安排權威專家接診,而且連掛號費也可以減免,同時提醒記者,他們醫院病人很多,這已是記者網上問診后能夠享受到的最好優惠了,并一再催促記者馬上登記到他們醫院診治。
在另外一家皮膚病醫院,一位在線接診的張姓醫生表示,他是該醫院的主任醫師,如果去他們醫院可以直接接受最好的專家診治。而記者電話聯系該醫院前臺后得知,那位自稱主任醫師的張醫生,根本就沒有行醫資格,只是他們醫院里的網絡咨詢員。
據業內人士透露,不少在線“專家”
在網上接受咨詢,通常簡短問個三兩句話后就直接建議去醫院做進一步檢查,沒病說成有病、小病說成大病,是他們常用的伎倆,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誘導患者到自己所在的醫院看病或者買藥,成了變相的“醫托”、“藥托”。
更令人擔憂的是,在線回答患者問題的,多數不是真正的專家,一般來說,由專家的實習生或小醫生“代勞”回答的還算好的,不少是護士或聘請過來的文案經過簡單培訓后就“上崗”,這些披著馬甲的“專家”,一時讓人真假難辨。
網絡問診維權困難
由于“網絡醫生”的資質缺乏核實認定,其醫療行為還沒有明確的法律法規予以規范,一旦發生誤診出了問題,患者可能無法找到給出治療意見的“醫生”,相關部門也無法調查取證,患者維權的可能性幾乎為零,維權難度較大是網上問診另一弊端。
據了解,衛生部2009年頒布的《互聯網醫療保健信息服務管理辦法》規定,有資格在網上提供互聯網醫療保健信息服務的必須為:醫療衛生機構、從事預防保健服務的企事業單位或者其他社會組織。而對于醫生個人看病行為具有爭議,不構成傳統醫患關系,也就難構成醫療合同,醫生不一定要承擔責任。
所有網上問診都不屬于正規的診療活動。網上問診弊端相對大些,特別是醫生的資質不好認定,其診療結果也不能作為一個標準,甚至有的時候還會貽誤病情或是誤診,而一旦發生不好的后果更不容易維權。
對于不少“網絡醫托”提供網上在線問診,且拉病人到醫院治療,記者查閱衛生部《互聯網醫療衛生管理辦法》后發現,該管理辦法已經明確指出,利用互聯網開展遠程會診服務的,只能在具有醫療職業許可證的醫療機構之間進行,普通網站不能提供網上在線問診服務。
據了解,目前大多數網絡問診網站都是未經審批而運營的,它們的ID甚至不在國內,而且不斷改頭換面,很難對其進行監管。如今網絡診療活動方興未艾,涉及信息部門、宣傳部門、工商部門、衛生部門等多個環節,專家說,有關部門應盡快拿出切實可行的新辦法,對魚龍混雜的網絡問診進行管制。
對此,《中國質量萬里行》提醒患者及其家屬,網絡平臺只能作為一種咨詢,不能夠作為診療的依據,小病上社區醫院,大病、疑難病應找正規醫院專家問診。無論如何一定要面對面,切莫貪圖方便省事,到頭來不但受騙上當,還易誤診,錯過治療的最佳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