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質量安全關系廣大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關系到社會的穩定。食品工業的快速發展,使民眾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吃飽”到“吃好”,再到“吃出健康”。
最近幾年,受營養調配理念的引導和沖擊,調和油的消費比例不斷擴大,市場上也出現了眾多名稱、概念新穎的食用調和油。在超市發現調和油在名稱標示、配料比例、營養界定等方面存在不少問題。
市場調查:什么油貴就貼什么標簽
食用調和油是一種高毛利率產品,調和油生產企業往往是用價格低的食用油作為調和油的主要成分,卻用價格高的食用油來為調和油命名,這是當前食用調和油市場存在的“潛規則”。
花生調和油、橄欖調和油、深海魚油調和油,這些調和油大家都可以在超市的貨架上可以看到。但這些產品中的花生、橄欖、深海魚油等比較貴重的原料,在調和油里的比例究竟有多少,我們不得而知。
例如從一款花生濃香調和油的外包裝上看到,其配料表中明確標有油種名稱,依次是:大豆油、玉米油、菜籽油、花生油……但未標注各油種具體占比。
根據國家GB7718-2011《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4.1.3“配料表”的要求,食品中各種配料應按制造或加工食品時加入量的遞減順序在標簽上一一排列。
這也就是說,大豆油和玉米油應該是該產品的主要成分,而排名第四的花生油在這款花生濃香調和油中的占比則較小,卻將占比較小的花生油冠名為花生調和油。
除花生調和油外,橄欖調和油的配料表里排名也是靠后的,什么油貴就標什么。
根據GB7718-2011《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4.1.4“配料的定量標示”中規定:如果在食品標簽或食品說明書上,特別強調添加了或含有一種或多種有價值、有特性的配料或成分,應標示所強調配料或成分的添加量在成品中的含量。可在這些調和油的標簽上都見不到成分占比。所以市場上存在調和油所含各種油料的具體成分和比例不透明的現象。
行業現狀:什么油便宜就用什么“調和”
從營養角度來說,不同種類的食用油有著不同的脂肪酸含量,調和油能將食用油中的飽和脂肪酸、單不飽和脂肪酸、多不飽和脂肪酸的比例進行控制,經科學調配從而達到人體的營養均衡。
大豆油里調和上一些花生油,能提升不少香味,所以不少飯店都愛用調和油保證炒菜的效果,調和油成本只有優質花生油一半。
目前國內的食用油消費中,調和油能占到三分之一,而且其市場份額還在上升。可是目前針對食用調和油的國家標準遲遲未能出臺,所以調和油的產品配方不強制公開。
這樣一來,一些廠商傾向采用低價油作為調和油的主要成分,或肆意夸大宣傳單種油的含量,總結起來就是什么油便宜就用什么油做主要成分。有的橄欖油在其中的占比還不到1%,就自稱橄欖調和油,反正也不用標注比例,吹起牛來也毫無壓力。而有的還加入了大量廉價的棕櫚油,市場售價卻不菲。這么做不僅侵害了消費者的知情權,還損害了行業的發展前景。
國標難產:什么油兌了多少很難檢測
受阻“檢測關”,食用調和油國標難產。目前國家標準遲遲沒有出臺,核心問題在于缺乏有效準確的檢測方法。國內市場中食用調和油隨意勾兌、標識混亂的問題其實早已引起相關部門注意。早在2005年,相關部門就已啟動食用植物調和油國家標準制定工作;2008年食用調和油國家標準開始向社會各界公開征求意見,但至今食用調和油國家標準仍未出臺。
由于沒有國家標準,對于調和油的成分比例并不列入檢驗,按現行國內貿易部1998年發布的行業標準SB/T10292-1998或者是企業標準檢測,一般都能符合標準。
調和油一旦勾兌完成,要通過檢測儀器來分辨出添加了什么油、成分是多少,難度非常大。調和油由于各種油的脂肪酸結構組成差別并不那么明顯,所以對調和油只能檢測出特定油種有還是沒有,具體比例很難檢測,這也會造成企業隨意勾兌,不能排除有個別不法廠家有摻雜使假、采用地溝油進行溝兌的現象,嚴重的會造成食用調和油重金屬超標、3,4-苯并芘等致癌物的超標,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
如果能夠盡快出臺食用調和油檢測方法的行業標準和國家標準,將有利于調和油市場的監管和消費者利益的保護。
對于用大米染成黑米,以假亂真,以次充好,同樣沒有相應的檢測方法檢測,辨別真偽。
所以在這里要呼吁盡快修訂有關缺失的國家標準,出臺相應的檢測方法適應當前形勢,保證廣大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針對這種現狀,監管方面提一些建議:
1.要求企業誠信生產2.查驗進貨渠道,看臺賬,由于常州植物油分裝企業多,查看他的進貨發票,看索證驗證記錄3.具體看一下配料表,是怎樣勾兌的4.突擊檢查生產企業的原輔料庫存放的貨物,是否有摻雜使假,采用地溝油進行勾兌的跡象。
5.要求企業在標簽上標明各種原料油的種類和配比,讓消費者明明白白消費。
作者:江蘇省常州市糧油質量監督監測站副高級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