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配圖
近來私房粽刷屏朋友圈了。打著手工制作無添加無污染的旗號制作的粽子,真的有食品安全衛生等等各項保障嗎?端午節的粽子你是在哪買的?今年,除了超市這個傳統陣地外,粽子全面進軍微信朋友圈,除了一部分微商代理各種禮盒粽之外,許多人還把自制的“私房粽”拿到朋友圈吆喝,生意還不錯。
“親們,小姨親手做的粽子開賣了,口味餡料可以定制,自己制作,美味放心吃。”前幾天,漢口杜小姐在微信朋友圈里賣起粽子,每天會發幾張制作粽子的圖片刷屏。杜小姐介紹,小姨手藝好,做的粽子往年一直有鄰居提前預訂,今年她在微信上試著賣。“生意還不錯,”杜小姐說,她目前賣得最多的一天是四五十個。
網絡配圖
最近,不少人的微信朋友圈里都出現了賣粽子的朋友,大多打的是“媽媽制作”、“手工現包”、“家族美食”等溫情牌,稱是家人純手工包的粽子,不含任何添加劑和防腐劑。這些粽子普遍配以手工制作的圖片和視頻,有的還將“媽媽”的照片曬出。
網絡配圖
朋友圈賣自制粽子的,有些是店家自行送貨,有些是同城快遞。“如果味道還不錯,我還是愿意買幾個嘗嘗。”記者采訪了數位市民,大部分人表示并不反感朋友圈賣手工粽子。但也有人表示,這些粽子吃起來不大放心,就算吃出問題的話,也不好意思扯皮。
熟人經濟:“朋友圈”賣蜂蜜、瓜果很活躍
近年來,在微信朋友圈,微商依靠“熟人經濟”迅速紅火了起來。除了賣面膜、衣服外,朋友圈中賣“私房美食”的也越來越多。端午賣粽子、中秋賣月餅...還有自己做的烘焙、媽媽腌的咸菜、七大姑灌的臘腸、八大舅種的核桃,地道、手工、綠色、美味的標簽吸引不少朋友購買。
網絡配圖
家鄉在東北的市民小馬通過朋友的介紹,開始在朋友圈里賣起了東北特產。“東北特有蜂蜜,林場無污染,良心保真”、“東北黑木耳,朋友自家產的,口感好”……小馬告訴記者,所有的貨都是朋友從東北快遞過來,由于購買者基本都是熟人,所以在食品安全方面,她一直非常重視。
網絡配圖
生活在一年四季瓜果飄香的海南,女白領小黎在上班的同時,還在“朋友圈”里兼職賣起了水果。近幾個月來她所發的朋友圈信息幾乎全和她所賣的水果有關。“草莓來了,綠色食品無農藥”、“目前這些水果有現貨,海南熱帶水果超好吃”、“荔枝來了,520也要來了,送禮時間到了”。
小黎表示,她的朋友在三亞承包了一片果園,所有的貨都是直銷,她這邊一有訂單,發給她的朋友后,她的朋友就照單發貨,購買者基本都是“朋友圈”中的朋友。
網絡配圖
這種基于熟人關系的買賣,消費者覺得省心,賣家也省事兒,發個圖,溝通一下,就收錢發貨。而且朋友圈“私房美食”大多數都強調美食自制、無任何添加劑、原料純正無污染,這在一定程度上吊足了消費者的胃口。加上都是認識的朋友,不少人礙于面子都會成為這類食品的消費者。
朋友圈食品衛生沒保障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曾做過一份調查,結果顯示70.2%的受訪者在朋友圈購買過自制食品,類別包含蛋糕甜點(44.7%)、水果生鮮(26.5%)、私房菜(22.0%)、咖啡飲料(18.8%)和其他(4.2%)。
網絡配圖
有業內人士指出,因為微信朋友圈賣食品沒有辦理衛生許可,原材料進貨渠道是否正規,烹制時的衛生條件是否達標,食品保鮮是否完善,這些消費者都無從得知,這無疑增加了微信銷售食品的安全隱患。
網絡配圖
在朋友圈、微博等第三方平臺上發布的自制“私房美食”信息中,大部分商家除了標注產品簡介外,都沒有提供相關產品的標準號、配料等相關信息,也沒有提供食品生產經營許可證。據一些美食微商介紹,售賣自制食品的很多都是兼職,因為門檻低、成本少,所以吸引了不少人加入。據悉,這些微商幾乎都沒有線下實體店,一般在自家廚房或者在外面租的房子進行家庭作坊式加工。絕大部分的美食微商沒有辦理經營許可證、衛生許可證和健康證等。
網絡配圖
根據調查顯示,有60%的微信用戶曾經在微信上購買過自制食品,其中30%的用戶購買的自制食品存在質量問題。一位湖南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工作人員表示,微信上銷售自制美食多為“三無”產品,監管難度較大:“因為沒有營業執照,他們的買賣雙方屬于私下交易,即使出現了問題,也沒法通過工商部門進行維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