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價184.5元的火車票,結賬時候怎么多了30元?”市民李女士近日向本報反映,稱其在某網上訂票平臺購買火車票,卻被默認購買了酒店代金券和保險,且選項十分不明顯。該網站表示,選項是客戶自愿選擇,不存在強制搭售。
近年來,網絡售票平臺逐漸成為人們購票主要途徑。記者調查發現,多家網上訂票平臺都在火車票、機票銷售時,設置搭售選項。相關部門曾出臺文件禁止“默認搭售”行為,但現實中,往往限于法律規定、相關部門異地管轄執法權等問題,使維權陷入困境。
票務搭售成了潛規則
李女士向記者出示了其在6月4日,通過網上訂票平臺購買的由濟南西到北京南的G208次列車訂單。訂單上顯示,二等座單張火車票售價應為184.5元。她總共訂購兩張,總價應為369元,但實際支付429元,平均每張票多支付30元。
李女士表示,她經過反復回憶,想起訂票時有兩個選項,包括“優惠購”、“出行保障”。“優惠券和保險應該就是這兩個選項里被默認的,但是選項表面設置的付費提醒并不顯著,需要點開選項才能看到。”基于此,李女士草草看了一眼就完成了付費。
對此,網站客服表示,在最終結賬的價格處有一個上拉按鍵。客戶點擊后,會出現價格詳單,明確標注是否有搭售選項。“字體很大,我們沒有強制搭售的行為。”該客服說。
關于網站搭售行為的糾紛,還出現在飛機票的銷售領域。市民劉女士近日在某網絡售票平臺購買機票,在結賬時發現被自動勾出“航意險”(航班意外險)、“延誤險”、“接送機”,總共89元。“機票都是大額支出,如果不仔細看真的發現不了這幾十塊錢的額外支出。”
售票成為吸引客流手段
記者調查發現,包括去哪兒網、攜程、藝龍、途牛等多個網上訂票平臺都在銷售機票、火車票時,設置保險、優惠券等額外選項,其中不少平臺都將其設置為默認項。
對此,長期從事票務行業的張先生向記者透露,近年來票務代理利潤已經很低。“機票領域更為明顯,航空公司寧愿把賺錢的機會留給自己,現在哪個航空公司沒有賣票的APP?”張先生說。對于這些網絡平臺來說,就轉而發展餐飲、住宿等平臺,售票僅是一種吸引客流的手段。
民航局禁止默認搭售行為
默認搭售行為在機票銷售領域有新規定。近日,中國民用航空局舉行新聞發布會,運輸司副司長于彪表示,對于互聯網機票銷售平臺上的一些亂象,民航局近期發布了關于規范互聯網銷售行為的通知,嚴禁企業搭售的行為,不得以默認選項的方式出售機票以外的產品,應當以一種清晰、明確、明白無誤的方式,提供旅客自主選擇的機會,以免產生誤導或者誘購的行為,進一步增加對其他網上銷售行為的規范。
消費者維權道路曲折
盡管有相關部門出臺的政策做支撐,但消費者維權之路仍然曲折。
針對李女士的情況,山東統河律師事務所主任楊統河表示,購買機票時客戶和網站相當于簽署訂票合同。網絡平臺在最終消費詳單中標識出消費服務項目,這就沒有欺詐也沒有強迫,你不同意,合同就不成立。
李女士告訴記者,她曾求助工商部門協助維權,但得到的答復是濟南當地工商部門沒有異地行政執法權。市消保委也給出類似答復:消費者如果認為網站有誘導欺詐嫌疑,可以投訴售票平臺注冊地的工商部門和消費者保護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