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份,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發布最新數據顯示,上半年,互聯網財產保險實現保費收入326.40億元,同比增長37.29%,連續6個月實現正增長。與財險回暖相比,人身險則延續了2017年以來的下滑態勢,實現規模保費852.7億元,同比下降15.61%。
在326.41億元保費收入中,車險保費收入占55.25%,為180.35億元,同比增長15.38%;非車險保費收入占44.75%,為146.06億元,同比增長79.35%。
數據顯示,互聯網財險市場集中度略有提高。保費收入居前三位的為平安產險、眾安保險和人保財險,上半年共實現保費收入167.51億元,占比為51.32%,同比提升0.44個百分點。其他64家保險公司累計實現保費收入248.27億元,對保費貢獻達76.06%。
專業互聯網保險公司市場占有率平穩上升。上半年,眾安保險、泰康在線、安心保險、易安保險4家專業互聯網保險公司共實現保費收入78.13億元,占比為23.94%,同比提升7.07個百分點。
外資保險公司互聯網保險業務發展向好。上半年,安聯保險、美亞保險、史帶財險等16家外資公司互聯網財險保費收入為17.17億元,占比為5.26%,同比提升2.04個百分點。
從產品銷售情況來看,意外健康險、退貨運費險銷售量較大,信用保證保險增長最快。
中國保險行業協會專家表示,隨著保險保障功能的凸顯、保險科技的廣泛應用,保險業風險防控能力將持續增強,業務結構將相應調整。從長遠看,這都為互聯網保險創造了更為有利的發展環境,進而激發行業的內在動力和活力。
與整個財險行業依靠車險不同,在互聯網渠道,車險業務與非車險業務保費收入近乎分庭抗禮。
上半年,互聯網車險保費收入180.35億元,同比增長15.38%,實現了連續6個月的正增長,且增速基本平穩,而在2016年至2017年,互聯網車險保費長達一年處于負增長狀態。不過,互聯網車險保費收入對互聯網財險保費的貢獻率較去年同期下降10.49個百分點,已經降至55.25%。
在互聯網人身險市場上,人壽保險為保費主要來源。上半年,人壽保險實現規模保費475.9億元,同比減少18.9%,盡管在總保費中占比有所下降,但貢獻仍達55.8%。
作為互聯網人身險市場上的第二大險種,年金保險在上半年發展勢頭放緩,累計實現規模保費295.6億元,同比減少19.4%,在總保費中占34.7%。
同乘互聯網的快車,保險公司自建官網、移動端(APP、WAP、微信等)、第三方平臺在上半年表現出不同的發展速度。
上半年,在互聯網財險保費中,來自保險公司自建官網的為14.17億元,僅占4.34%,較去年同期下降14.14個百分點;來自移動端的為118.00億元,占36.15%,較去年同期提升2.07個百分點;來自第三方平臺(包括保險專業中介機構和第三方網絡平臺)的為178.14億元,占54.58%,較去年同期提升10.36個百分點。
據記者了解,在第三方平臺上,第三方網絡平臺業務規模較大,保險專業中介機構業務較快增長。數據顯示,保險專業中介上半年保費收入為67.62億元,占20.72%,同比增長9.3個百分點;第三方平臺保費收入為110.52億元,占33.86%,同比增長1.06個百分點。
在人身險市場,第三方平臺的聚合資源優勢同樣明顯。截至2018年6月底,在經營互聯網人身保險業務的65家人身險公司中,僅有7家公司未與第三方平臺進行深度合作,而上半年通過第三方平臺實現規模保費753.8億元,占互聯網人身險保費的88.4%;承保件數達到6788萬件,占總承保件數的63.8%。
此外,8月23日,中國保險行業協會下發的2018年上半年互聯網人身保險市場經營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健康險依然為互聯網保險的熱點,規模保費平穩增長,上半年實現規模保費54.1億元,同比增長85.9%,在互聯網人身保險年度累計規模保費中的占比約為6.4%,同比增長3.5%。其中,重大疾病保險實現規模保費14.9億元,同比增長32.7%,占互聯網健康保險保費收入的27.6%; 費用報銷型醫療保險實現規模保費28.8億元,同比增長150.1%,占互聯網健康保險保費收入的53.2%。
中國保險行業協會表示,隨著消費者保障需求的不斷提升和監管政策的不斷收緊,保險公司紛紛奮力轉型,互聯網人身保險產品結構不斷優化,健康保障型產品將成為互聯網保險的“爆發窗口”。
用戶消費行為以及產品購買介紹
不久前,中國保險協會聯合艾瑞咨詢發布了一份《2018中國互聯網財產險用戶調研報告》。該報告中提到:伴隨著保險知識的普及和互聯網保險的發展,用戶的范圍在擴大,體現在更多的年輕群體和年長群體、更多的較低收入和較高收入群體;保險用戶的資質好、生活品質比較高:有車、喜歡旅游頻繁出行、有房等,銷售受到消費升級和新的線上場景頻現推動。真實需求與實際購買行為基本匹配,用戶意識培育進展突出。
用戶購買保險呈現碎片化趨勢:購買日期在工作日和周六日的比例大大增加、購買險種更加豐富多元,意外健康類保險、汽車類保險、資金安全類保險占比排名前三,手機、住宿、資金安全和航空類產品購買比例漲幅居于前四。同時保費支出占家庭收入占比仍存在上升空間。保險公司馬太效應趨顯,大品牌具備優勢,關鍵要素是理賠服務更易得到保障。
保險用戶主要集中在已婚、高學歷、中高收入的中青年人群,整體而言,學歷和收入成正相關,高學歷高收入人群更重視精神品質和心理感受。此外,已婚人群是主要的保險人群,因此,家庭因素應該是影響受眾購買保險的核心因素之一。
報告中指出,關于保險用戶的支付方式,目前線上的支付渠道占比很高,超過一半的保險用戶通常會選擇支付寶和手機銀行轉賬進行支付,這和當下社會移動支付技術發達、無現金化的趨勢緊密相關,部分也由于支付寶、微信等平臺與保險公司合作進行保險產品銷售,用戶在第三方平臺上可以實現一鍵下單支付。
超過97%的保險用戶購買過新型保險產品,交通工具意外險、資金賬戶安全險和中高端醫療險在保險用戶中的滲透率分別高達75.2%、64.3%和49.4%。新型保險產品的熱銷迎合了當下消費升級和“互聯網+”的浪潮。
用戶最常購買保險的傳統互聯網渠道,阿里系平臺如天貓、支付寶、招財寶等以24%的比例高居第一位;與保險內容相關的APP如攜程、去哪兒等占比15%排名第二位;官方途徑中,官方APP和官方網站占比分別為13%和11%。大流量平臺和保險公司具備著明顯優勢。
淘寶受益于其大量的電商用戶,退運險銷售量可觀,且平臺上有著保險入口和官方店鋪,也推動了其他類型保險的銷售;攜程等場景類平臺提高了用戶對風險的感知度,喚起了用戶對保險的需求,具有獨特優勢;官方APP和網站以其雄厚的實力、品牌權威性和產品的豐富度,占比接近四分之一,不容小覷。
此外,一些新型互聯網保險銷售平臺也開始涌現,像輕松籌旗下的輕松e保,在上線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已經先后與泰康在線、華泰財險等國內多家專業保險公司達成合作,實現了單款保險產品購買轉化率高達13%,單月破3億的驕人成績,成為互聯網保險銷售行業的黑馬。
輕松e保背靠輕松籌,后者在全球183個國家和地區的用戶總數已經沖破5.5億,累計籌集善款超255億,值得注意的是,在輕松籌 5.5 億用戶中獨立付費用戶有 4.5 億。這些用戶在輕松籌長期的場景教育之下對健康有著更強烈的關注,對于健康保障也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因此具有復購率高、粘性高等特點,由此也讓輕松 e 保整體呈現出爆發式增長。
互聯網保險當前存在主要問題
中國互聯網保險的“前端銷售”與“后端服務”發展存在明顯失衡。目前中國互聯網保險的發展,仍舊停留在“用互聯網賣保險”的階段。在“微商”營銷模式的刺激下,互聯網保險的銷量正進入一個高速增長的階段,但是互聯網保險該有的配套服務系統卻沒有什么重大的突破。雖然大多數的保險科技公司都不斷地在各種公開場合表示自己公司在與大數據、區塊鏈、AI等高新技術深度結合,然而這些“保險黑科技”卻一直“在路上”,或者“在PPT上”,互聯網保險服務不到位的問題一直存在,消費者投訴的數量也不斷攀升。
2018年上半年,銀保監會及各保監局共接收保險消費投訴47900件。較上年同期下降0.72%,其中:保險合同糾紛投訴46896件,占比97.9%;涉嫌違法違規投訴1004件,占比2.1%。
互聯網保險投訴主要反映銷售頁面未明確說明免責條款、拒賠理由不合理、捆綁銷售保險產品、未經同意自動續保等問題。投訴險種主要集中在退貨運費險、手機碎屏險、航班延誤險、賬戶安全險等。
中國質量萬里行消費投訴平臺數據統計分析,保險消費中,理賠問題依然是消費者感到棘手的問題,此外一些虛假欺詐和退款問題也令消費者對一些保險平臺的失去信任。
互聯網營銷手法的加入,會讓消費者在購買保險產品時更加“不理性”,也催生了大量的銷售誤導。和傳統銷售行業相比,互聯網銷售一向是以營銷手法致勝的,而當互聯網和保險業發生關聯的時候,就連保險的營銷都是一股“互聯網”的味道:精美的廣告長圖,配上令人印象深刻的產品特性,再加上幾句“完爆XX”、“價格低到極致”等極具誤導和誘導性的話語,很容易讓本身對于保險責任就不是很理解的消費者在購買時變得更加不理性。
隨著我國居民保險意識的增強以及互聯網技術在各領域的應用普及,互聯網保險在我國得到了快速發展。實現真正的“互聯網+保險”,對于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為此,中國質量萬里行整理了上半年的保險數據以及市場上主流保險平臺的投訴問題,推出此榜單,意指幫助更多的消費者更快更清晰的了解市場上一些新型的互聯網保險產品,有效的進行辨認,從而更好的選擇適合的產品。同時也進一步幫助更多的企業梳理目前互聯網保險市場中的一些現狀問題,更好的在未來加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