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知名咨詢公司Brand Finance近日發布的“2018年全球品牌500強”報告顯示,中國上榜品牌連年攀升,10年來價值上漲近9倍,在全球品牌500強價值占比從3%提高至15%。報告還顯示,在500強榜單的前100位中,有22個中國品牌,較2017年增加了6個。
中國品牌更多地出現在國際權威機構評出的榜單中,對于國人而言自然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而近些年中國品牌在國際市場的表現也的確是可圈可點,有目共睹。國際知名市場調研公司Counterpoint 近日發布的2017年度全球手機市場最新調查數據顯示,全球出貨量排名前10的手機品牌中,中國品牌占了6個,其市場總份額達到36%,超過三星和蘋果的銷量總和。換一種說法,2017年全球每售出3部手機,其中就有一部是中國品牌。
不光手機,其他領域中國品牌的表現也很不錯。正如Brand Finance的報告所指出,中國品牌的增長“不僅局限于科技領域”。隨著中國成為全球制造業的中心,中國品牌正繼續以驚人的速度縮小與美國品牌的價值差距。這表明中國企業越來越重視品牌建設力度,品牌越來越全球化。
對于別人的夸獎,我們當然要表示感謝,但更重要的是要有自知之明,要在肯定成績的同時看到差距。就拿“品牌全球化”這一點來說,中國品牌做得還遠遠不夠。事實上,從Brand Finance的榜單中已經可以看出問題了。雖然進入前100強的中國品牌達到了22個,但細觀這些品牌就會發現,除了阿里巴巴、騰訊、華為等不多幾家市場化品牌,其他大都是帶有壟斷性質的“國”字號品牌,而且多集中在銀行、石化、保險、電信等領域。這些品牌的品牌價值雖高,但國際市場競爭力卻很低。
福布斯(Forbes)每年評選全球最具價值品牌100強,幾乎看不到中國品牌的身影,就是因為其評選標準中品牌的國際化程度占有很大分值。這一下子就把中國那些“國”字號品牌給刷下來了。事實上,在美國等國外市場開展業務的中國品牌也有一些,像阿里巴巴這樣的互聯網企業還在美國上市,但這些企業在美國的業務量都不大,其成就仍然多局限于中國國內。
考察企業的國際化程度可以通過“跨國指數”(即國外資產/總資產+國外銷售額/總銷售額+國外雇員數/總雇員數,除以3再乘100%)來看。一般而言,跨國指數超過30%的企業才算是具有國際經營能力,但中國的國際化公司平均跨國指數卻遠低于這個數。中國企業聯合會和中國企業家協會不久前發布的2017年中國100大跨國公司分析報告顯示,這“100大”的平均跨國指數為14.85%。而世界100大跨國公司的跨國指數則達到了61%。而且,中國企業多不是靠技術實力立足,而是以貿易和中間產品為主,缺乏真正的國際化經營能力。
通過一份榜單,我們看到中國品牌的成績和進步,也比照出差距和不足,更重要的是,由此明白了前進的方向。正如一位學者所說,中國品牌不僅要能“走出去”,還要“走進去”“走上去”,即在文化、價值、企業理念等層面形成全球共振。不僅要求企業自主品牌創新、科技進步,更要求質量、售后服務等綜合價值的提升。
目前,中國品牌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既有國內市場提供的潛力巨大的消費動力,也有國際市場消費者對中國品牌的積極期待。上述有利條件固然是成功的催化劑,但并不能成為成功的絕對保證,擁有核心技術并能夠以高品質產品滿足消費者需求,才是成功的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