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隱藏版盲盒動輒售價千元、一雙限量版球鞋價格動輒五位數、一條二手蘿莉裙更是被掛出十萬元的高價……“炒盲盒”“炒鞋”“炒裙”等潮物文化的興起,在部分資本追捧之下,相關風險已讓監管發出預警。
90后北京崔女士是一位盲盒發燒友,她玩盲盒一年多,她的朋友圈不少是盲盒消費者,并通過北京泡泡瑪特文化創意有限公司(以下稱“泡泡瑪特”)多次購買系列盲盒。崔女士10月16日投訴稱,她購買的泡泡瑪特限量版套裝出現了掉漆、污漬等質量問題,半個多月內她多次聯系官方售后辦理退換貨時,均未得到最終處理方案,反而看到產品購買頁面增加了“手辦娃娃不支持退貨退款”的消費提示。

盲盒發燒友:質量問題多 耗時半個月
盲盒源自日本,通常裝的是動漫、影視作品的周邊,或者設計師單獨設計出來的玩偶,一般按系列販售。之所以叫盲盒,就是消費者無法提前得知具體產品款式的玩具盒子,通常具有一定收藏價值。不確定的刺激會加強重復的消費決策,因此,一時間盲盒成了讓不少年輕消費者上癮。
其實,普通盲盒的單價并不高,價格一般在59元到79元之間。但當盲盒里面加入了“隱藏款”、“爆款”之后,消費者為了得到心儀的款式往往會不停的“買買買”。據新興金融大數據系統顯示,很多原價只有59元的盲盒價格已經猛漲到2000多元,但如此高價依舊抵擋不住發燒友的購買欲。
10月13日,崔女士通過泡泡瑪特天貓旗艦店購買了“潘神萬圣節系列”盲盒,該系列包括12個盲盒,單個售價59元,整套售價708元。10月15日盲盒到貨后,崔女士和同樣購買了該系列盲盒的發燒友們通過微信群交流發現,“盲盒內具有缺少卡片,存在玩偶掉漆、玩偶臟兮兮等質量不合格的現象。多次聯系官方客服,要求多次拍照并上傳了玩偶照片,退換貨程序遲遲無法落實”。崔女士了解眾多買家玩偶情況后判定,“此批玩偶不屬于單個質量問題,而屬于批次質量不合格問題。這是萬圣節促銷趕制產品。”
崔女士說,官方客服強調,“盲盒商品不支持退貨”,而這句話在她購買該商品前,并未提前被告知。加上她認為,消法里就能找到現成的法律依據。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四條規定:經營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不符合質量要求的,消費者可以依照國家規定、當事人約定退貨,或者要求經營者履行更換、修理等義務。
10月21日,泡泡瑪特天貓旗艦店2019年雙十一預售模式已經開啟,崔女士和盲盒發燒友們的問題還未得到解決。截至10月30日,崔女士仍然為收到產品質量問題的解決方案,也并未收到客服的確切回復。
這期間,崔女士觀察到系列盲盒的購物界面增加了“手辦娃娃不支持退貨退款”的消費提示。記者多次撥打泡泡瑪特的400官方售后電話,顯示“客服全忙”,官網顯示“公司電話”也處于無人接聽的狀態。
盲盒頭部企業:泡泡瑪特曾被質疑質量問題
根據天貓8月發布的《95后玩家剁手力榜單》,盲盒已經成為95后玩家增長最快燒錢最多的愛好。數據顯示,去年有近20萬消費者在盲盒上花費超過2萬元,其中最硬核的玩家一年壕擲百萬。
跟之前的球鞋圈一樣,盲盒的火爆讓潮玩手辦這種小眾愛好開始出圈,甚至被賦予了金融屬性,少數消費者將盲盒當成理財產品一樣炒賣。根據二手網站“閑魚”的數據,過去一年閑魚上有30萬盲盒玩家交易成功。其中最受歡迎 Molly 娃娃的交易就超過23萬單,均價為270元,而這些盲盒的零售價一般在39~69元之間。其中一款Molly隱藏款玩偶在平臺漲價22倍。
崔女士所購買的店家——泡泡瑪特,算得上國內盲盒市場的頭部企業,其旗下一款名為Molly的娃娃成為最熱門的玩偶之一。2015年這家企業嘗試經銷 Sonny angel,結果第一年就賣了20 多萬個,帶來了3000多萬收入,占據公司銷售額的三分之一。
當時泡泡瑪特還是一家類似名創優品的潮流百貨公司,但利潤增長卻開始停滯,唯有玩具品類還在高速增長,于是決定將重心轉向潮流玩具,創始人王寧在微博向用戶收集喜愛的潮流玩具,結果有一半的評論都是一款叫做Molly的玩具。
據公開資料顯示,2017年1月,泡泡瑪特成功登陸新三板,公司業績也一路上漲。據公司2018半年度報告披露,營收方面,截至2018年6月30日,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61億元,同比上升 155.98%。2018年雙十一,泡泡瑪特銷量高達2786萬。
在銷售量增長的同時,泡泡瑪特遭遇了消費者的產品質量質疑。7月,泡泡瑪特玩偶被曝甲醛超標:有網友表示用甲醛測量儀自測出家里收藏的Molly玩偶甲醛含量超標,甚至有娃娃甲醛含量超過安全標準6倍多。此事引發眾多粉絲對玩偶的安全性質疑。
對此,泡泡瑪特曾發聲明稱,泡泡瑪特所有產品在上市前均根據國家要求取得了26701檢測報告,各項指標符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為讓消費者放心,公司已經聘請專業機構進行甲醛專項檢測。隨后,泡泡瑪特在微博公示了相關檢測報告。
8月9日,王寧發布說明稱,泡泡瑪特針對“假貨問題”先后關停了上千條售假鏈接,也起訴了多家企業。但是沒想到導致了最近很多消費者開始對泡泡瑪特進行有組織的線上、線下惡意攻擊。
崔女士說,自己周圍多是理性的盲盒愛好者,不會高價買被炒的盲盒,就是單純喜歡收集這些可愛的玩偶。她每月都會收集一套盲盒,因為對限量款和“隱藏款”沒有特別追求,一年半以來,每月花費在盲盒的費用為800元左右。如果是想要靠此賺錢,她認為幾乎不可能,建議還是從自己的愛好出發。
針對消費市場和金融市場對泡泡瑪特的“高價炒盲盒”的輿論,10月中旬《盲盒的本質是什么?》一文中,泡泡瑪特聯合創始人司德曾專門做過解釋。他認為,消費市場與投資市場對盲盒類的潮物文化存在認知偏差。
同時,文章也介紹,泡泡瑪特已經有線下直營店110 多家,覆蓋全國36 座城市;機器人商店 560 多家,覆蓋全國 53 座城市;在小程序的復購率達到80%,也是天貓潮玩類年度銷售第一。
司德介紹,泡泡瑪特在不斷優化盲盒的外延,IP、供應鏈、渠道以及海外市場等都在進一步布局,以形成產業閉環。他預見,“未來泡泡瑪特也許會成為中國的迪士尼。”
監管:防范“潮物文化”的金融風險
事實上,今年以來,隨著“潮物文化”的興起,吸引了部分資本跑步進場。以潮鞋為例,據網經社“電數寶”監測顯示,僅2019年上半年以“毒APP”、“nice”、“識貨”這三家潮鞋交易平臺融資就高達十幾億元,僅“識貨”一家就“吸金”高達12.6億元,“毒APP”今年以來就已完成三輪融資。
長期以來,炒鞋圈來源于SNEAKER文化(球鞋文化),主要因籃球鞋興起。近年來隨著消費水平的不斷上升,球鞋文化也被熟知,商家通過推出聯名、定制、限量、明星帶貨等方式來宣傳球鞋,使得球迷紛紛追捧,把不那么貴但是很稀缺的產品推向二級市場。4月,JORDAN亞洲最大旗艦店在深圳開業,幾百人冒雨排隊搶限定版AJ,盛況驚人。
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于10月16日發布題為《警惕“炒鞋”熱潮 防范金融風險》的金融簡報,提醒相關機構防范“炒鞋熱”的擊鼓傳花式資本游戲。其中,最值得關注的問題包括:一是“炒鞋”交易呈現證券化趨勢,日交易量巨大;二是部分第三方支付機構為“炒鞋”平臺提供分期付款等加杠桿服務,杠桿資金入場助長了金融風險;三是操作黑箱化,平臺一旦“跑路”,容易引發群體性事件。
實際上,與“炒鞋”模式類似,以“盲盒”為代表的潮物文化也存在此類金融風險。
業內人士稱,一個成本價不到 10 元的玩具,在商家和黃牛的炒作下,價格被炒到幾千塊。有人扒出了了盲盒代工廠的報價,一些品牌方若采購 3000 套盲盒,單價為 13 元,一些主流品牌拿貨的價格則更低,相比起盲盒普遍 59 元、69 元的價格,利潤率極高,不少二手交易市場更高,“炒盲盒最高溢價近40倍”一度引發熱議。
針對這樣的現象,深圳金融監管部門已率先開始對“潮物文化”進行嚴格監控。《深圳特區報》(10月24日A11版)發布文章《“炒鞋”熱潮亮起紅燈 深圳金融監管開展風險排查》稱,深圳金融監管部門以敏銳嗅覺及早排查介入,領先全國對此類風險進行預警,是建立在多年來服務金融創新與打擊非法集資之經驗上。深圳10月初起已加大對轄區炒鞋、沙盲盒、炒扭蛋、炒娃娃機的排查力度,加強風險防控。
扭蛋、水滸卡到盲盒,甚至是《陰陽師》游戲里抽 SSR,無論盲盒里的裝的東西怎么變,這種充滿不確定性的“盲抽模式”一直屢試不爽。盲盒在國內火起來就是這兩年的現象,沒人知道這股熱潮還能持續多久。
而作為普通消費者崔女士,并不關心這個市場現場,也不關注泡泡瑪特的規劃,她認為,“我只是希望,針對這個系列盲盒的批量質量問題,面對我們這些普通的盲盒發燒友們,作為泡泡瑪特的消費者,能得到一個正面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