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1日,我國發布限塑令,在全國范圍內禁止生產、銷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購物袋。
12年后,新版“禁塑令”來了。不同之前的是,這次由“限”向“禁”升級。
此前“限塑令”往往只局限在塑料袋的范疇內,并不是真正意義上對所有塑料制品的限制。
禁限之下,相關市場應聲而動。不可降解,是此次禁塑的矛頭所向。
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1—6月中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塑料制品產量累計為3176.8萬噸,同比下降9.6%。據悉,國內塑料制品產能已經進入調整期,未來不可降解產能有所收縮,可降解產能布局將加速。
天眼查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國內經營范圍為可降解材料的相關企業共計3358家。其中,2019年相關企業新增數量達514家,同比增長15.05%。今年上半年新增相關企業255家,同比增長23%。
“禁塑”大限 各地出臺治理方案
自今年1月中央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開始,年內已有多個有關“禁塑”的政策文件出臺。
4月10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禁止、限制生產、銷售和使用的塑料制品目錄(征求意見稿)》;7月10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九部門聯合發布《關于扎實推進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8月28日,商務部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商務領域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9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正式施行。
傳統塑料制品大限將至,距離今年年底的時間表已不足4個月。目前已有包括北京、山東、廣東、廣西、山西、河南、云南、四川、貴州、浙江、福建在內的超過23個省份下發了關于治理塑料污染實施方案。
例如,陜西省發文要求,按照循序漸進、分時分段原則,到2020年,西安市(含西咸新區)率先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產、銷售。具體來看,到2020年底,西安市(含西咸新區)建成區的商場、超市、等場所以及餐飲打包外賣服務和各類展會活動,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集貿市場規范和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禁止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袋。
海南省于今年3月率先發布了禁止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生產銷售使用名錄,并定于年底12月1日實施。其中明確了不可降解塑料的類型和產品形式,尤其強調了所有含非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的種類,對不可降解這一概念進行了明確劃分。
相比不少省份將限塑令的首批期限定為今年底,廣東省已于9月1日正式執行限塑令。根據廣東省的安排,廣州、深圳兩市已率先執行;此外,到2020年底,廣東省黨政機關、國有企業等單位食堂還要帶頭停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
按照“禁限一批、替代循環一批、規范一批”的原則,各地區推進“禁塑”的節奏大體相同,但一個共同點在于2020年底將完成第一階段目標。而此次“禁塑令”將塑料的定義延伸到了所有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管制范圍進一步加大。除了禁止和限制塑料制品的使用,各地還提出加快推廣可替代產品和模式的應用。
禁用一次性塑料制品,關鍵是有環保產品替代。不讓用塑料袋用什么?可生物降解材料被認為是解決塑料污染的一大利器,其中可降解塑料包裝與紙包裝材料受關注程度較高。根據中國商業聯合會副會長張麗君此前向媒體透露的信息,對比我國當下42000噸的市場需求量,市場增長空間遠超4倍。另據中國證券報此前報道稱,截至9月初已有36家公司有在建或擬建的可降解塑料項目,新增產能合計440.5萬噸,是現有產能的7倍。
可降解塑料找尋替代品
隨著禁塑令的推進,可降解塑料產業將迎來產能擴張階段,而短期內紙包裝的需求也將出現大幅提升。根據中國物資再生協會再生塑料分會的統計數據,2019年中國廢塑料回收量1890萬噸,回收率為30%。基于一次性塑料袋及外賣包裝的年使用量計算,預計未來能夠替代的塑料制品占塑料制品總量約在7.5%左右。
據天風證券測算,外賣、快遞、農膜三大領域未來可降解塑料需求將達到154.53萬噸,對應市場約270億元。僅就塑料吸管而言,據不完全統計,2019年中國塑料吸管產量近30000噸,整個市場規模達到億萬級。如果按噸平均售價2.5萬元計算,2025年我國可降解塑料市場規模將達到358億元。這也是一個從無到有的新興市場。然而,限塑、禁塑已經是社會共識,但長期以來一直面臨落地難問題。
可降解塑料目前仍處于推廣階段,市場的發展有待于技術的進步、成本的降低、大眾環保意識的增強以及相關政策的引導。中國合成樹脂協會塑料循環利用分會常務副會長王旺說:“當前還缺乏與一次性塑料制品一樣便利、廉價的替代品。”作為可降解塑料中的一類,生物降解塑料由于具有環保性及接近普通塑料的性能,有望成為首選傳統塑料替代材料。
此前“禁塑令”的推進并未達到預期,成本高是“禁塑令”難以很快取得明顯成效的因素。相比七八年前,市場上完全可生物降解塑料產品價格已大幅下降,但當前其成本仍比一般PE塑料貴一倍左右�?山到馑芰系氖袌鍪蹆r是普通塑料產品的2—3倍,若出售成功,利潤水平在10%,而普通的塑料利潤水平在1%—3%。這意味著,由“禁塑令”帶來的巨大的可降解塑料市場仍有待進一步培育。
中國對于降解塑料的定義(GB/T 20197-2006)是2006年發布的,這個標準至今仍然適用�;\統地稱產品符合“GB/T 20197-2006”,等于告訴消費者該產品有可能是熱氧降解、光降解、生物分解或是可堆肥降解,卻并沒有明確說明它到底可以怎么降解。雖然,從2017年起,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相繼針對塑料袋、地膜、快遞包裝發布了生物降解標準,前不久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剛發布了新的《可降解塑料制品的分類與標識規范指南》,但是這些較新的標準和標識目前還沒有在市面上售賣的產品中出現,而針對其他品類的一次性塑料制品也還沒有出臺明確的“生物可降解”國家標準。
目前中國還沒有被廣泛認可的成熟的可降解塑料認證體系,雖然日前發布的《可降解塑料制品的分類與標識規范指南》統一了可降解塑料的檢測要求,提出了統一標識,為規范可降解市場邁出了重要的一步,但體系發展仍未不完備。而歐美推廣可降解塑料較早,認證體系也發展得相對完善。目前被普遍認可的國際認證主要包括國際生物分解產品協會( BPI)和美國堆肥協會( USCC)的堆肥產品認證計劃,德國萊茵TV和歐洲生物塑料協會共同開發的可工業堆肥塑料的認證系統,旗下包括了德國標準協會認證公司( Din Certco)和奧地利認證機構( TV AUSTRIA)。
在有產品標準的前提下,發展產品認證體系可以促進企業和國家對產品的質量進行監督和管理,產品的統一認證標識也可以為消費者提供相關信息,從而指導消費。
現在眾多生物可降解塑料產品中,絕大多數是商業堆肥塑料,但商業堆肥塑料需要被收運到堆肥設施里180天后才有望降解,也就是說,如果只是把可降解塑料丟進干垃圾(其他垃圾)或者回收垃圾里,它沒辦法在短期內順利降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即使市民把可降解塑料正確丟入了廚余垃圾桶,但如果沒有區分可降解塑料和普通塑料,收垃圾的工作人員仍需要把垃圾中的塑料分揀出來。
對于消費者來講,目前無法輕松識別買到的產品是否是真正的生物可降解塑料制品。不過,消費者在購買生物可降解塑料制品時,應注意去偽存真,在信息清晰、標識明確的情況下辨識真正的生物可降解塑料制品,并確保在使用后把它扔進正確的垃圾桶。對于其它的塑料包裝,如果消費者支持那些減少一次性包裝的商家,把“不想要這么多包裝”的心聲告訴商家和行業,這將支持不同的行業朝著重復使用轉型,而消費者的意識提升也將促進市場變得更健全、國家監管更嚴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