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蘋果造車的新聞一度在網上炒得沸沸揚揚。去年底,當有媒體報道蘋果公司的首款電動汽車Apple Car將在今年9月發布的時候,還引起了汽車圈不小的轟動。
今年1月8日,據外媒最新援引知情人士的透露報道稱,蘋果汽車仍處在早期研發階段,可能還需要5到7年才能上市。此前報道蘋果計劃2024年生產第一輛乘用車。
這名了解代號為“泰坦”的蘋果汽車項目的知情人士透露,蘋果目前已組建了一只小規模的硬件工程師團隊,研發實體汽車,這一團隊的成員包括了驅動系統研發工程師、車輛內飾設計、車輛外觀設計方面的人員,蘋果最終的目標是推出汽車,并非此前報道的自動駕駛系統。
事實上,有關蘋果造車的新聞很早就有了。
2013年,蘋果公司在的全球開發者大會上公布了其“iOS in the Car”項目。
2014年,蘋果公司正式發布了更名為CarPlay的車載系統,并且蘋果公司的合作伙伴也在日內瓦汽車展上展出了搭載CarPlay的新車型。
緊接著,蘋果便宣布將要打造的產品稱為可以“取代底特律并破壞底特律”的產品,并將項目組命名為“泰坦”。并且蘋果還到處挖人,很快成立了一個超過千人的團隊。
但是,和很多互聯網公司造車遇到的處境一樣,那就是造一輛車顯然沒有造一部蘋果手機那么簡單。泰坦項目進展并不快。2016年,“泰坦”項目負責人Steve Zadesky宣布離職。
到了2019年,蘋果宣布自動駕駛汽車部門裁減200名員工,并將一些團隊轉移到公司其他部門的項目中,支持機器學習和其他計劃。
對此很多業內人士粉絲:蘋果的造車計劃似乎已經破碎了。但讓人沒想到的是,僅過短短一年,蘋果又重整旗鼓,開啟了造車計劃。
據麥肯錫預測,電動汽車在整個汽車市場的占比將從2019年的2.5%上升到2025年的30%,每年電動汽車市場銷售規模預計年均增長22%左右。
如果說10年前蘋果帶來了手機的技術革命,那么10年后,在汽車行業里,這次蘋果能否跨界成功?相較于iPhone手機的高利潤率,造車還是一門燒錢的生意,特斯拉花了十幾年時間才實現連續盈利。蘋果涉足汽車領域的真正意圖是什么?
此前,高盛一份報告中指出,即使在樂觀的情境下,蘋果在利潤率較低的汽車業務上的盈利潛力也微乎其微。更樂觀的情境是:到2025年,蘋果將占據電動汽車市場5%的份額,以75000美元的平均價格售出417000輛汽車。
高盛認為,蘋果有可能會走Apple TV的老路,成為電動汽車市場的服務供應商,而不是從零開始打造一款低利潤率的汽車。
最近,據韓國網站Hankyung TV報道稱,蘋果正與現代汽車磋商生產蘋果汽車事宜。由于電池技術和必要的生產設施會帶來“巨大成本”,蘋果計劃與現代汽車合作生產汽車,開發電池。
眾所周知,如今汽車行業正在接受新的洗禮,電動智能汽車時代正在來臨。比如在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已成為乘用車零售增長核心動力;在歐洲,2020年電動車市場有望同比翻番,超過110萬輛。
由此可見,目前電動汽車行業正在處于爆發的“風口期”,對于蘋果而言,如果再不上車,很難再有起飛的機會了。
那么,蘋果造車,究竟優勢有哪些?
首先是芯片。隨著自動駕駛和車聯網技術的普及,越來越多的車企意識到了“芯”的重要性,而特斯拉的強大的部分也正在此。蘋果作為一家互聯網科技公司,本身就有技術積累。蘋果手機之所以流暢,除了本身系統優化好之外,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其強大的處理芯片,并且遙遙領先競爭對手一代。
其次,智能化。未來汽車比拼的就是智能化,而智能化的主要體現就是車機和自動駕駛。眾所周知,蘋果擁有自己的操作系統,無論是iOS還是OS都有屬于自己的生態圈,并深受全球消費者的喜愛。
自動駕駛方面。據了解,近幾年蘋果汽車項目部門一直在申請相關專利。從2017年開始轉型自動駕駛系統迄今為止,蘋果已經獲得了100多項專利,其中主要專利涉及自動駕駛。因此,蘋果在自動駕駛方面也有相當豐富的技術儲備。
全球采購能力。汽車制造技術已經越來越同質化,沖壓、焊接、涂裝、總裝這些技術,已經沒有護城河。蘋果雖然沒有造過車,但汽車制造技術、供應商已經全球共享,目前,自主品牌能通過采購把造車品質提上去,以蘋果汽車的全球采購能力,更沒有問題。因此,蘋果汽車的造車品質,短期內可能有問題,但長期內值得期待。
龐大的粉絲。蘋果數碼產品一出,那一條條搶蘋果的長隊、“賣腎買蘋果”,就知道蘋果粉絲的有多么強大。同樣的,這群粉絲同樣能給蘋果汽車帶來無窮的能量和粉絲相信蘋果手機電腦的粉絲,相信一樣會追蘋果汽車。
目前,一切仍停留在想象上,蘋果什么時候造出第一款電動車來,只能交給時間來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