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立秋。周末的商場里人群攢動,夜晚又迎來一波高峰。
住在北京郊區的王麗比平時下班有些晚,從事服務行業的她周末從來不是休息日。臨近快8點時她沒有回家,直接去了離家近的一個商場里接女兒,這會兒孩子應該上完了舞蹈課,正在教室里等她。
暑假對于很多家長來說,安頓好孩子的每天生活似乎很重要。王麗每天早上把孩子交給她母親照顧,安排好作業以及要去的培訓課之外,基本都是早出晚歸。孩子今年9月馬上上一年級,這個暑假,她想著讓孩子多學點東西。
對王麗來說,和丈夫分開時,孩子才3歲多,一開始還約著孩子的爸爸每月固定的時間帶孩子出去玩,之后每年就變得很少,對她來說,一人生活并不是難事,但很難去分飾兩個角色。女兒長大一點和別的小朋友玩得時候,幼兒園小朋友問她怎么沒看見你爸爸,女兒的回答一直都是在外地忙工作。
孩子的童真在王麗眼里是一種隱約的痛,她知道女兒在長大一點怎么也瞞不住這個事實。盡管這樣,王麗在孩子面前總是表現得比較強硬,規定孩子每天做什么,不能看太長電子產品,今年給女兒買了電話手表,每天上班抽空時,差不多會和女兒有兩三次的電話聊天。
在從事服務行業之前,王麗很長一段時間做的是校外托管的兼職,做這個工作的初衷也是為了照顧孩子。在疫情之前,王麗和幾個朋友也想著一起合伙做校外托管。但隨著疫情到來,以及之后教育培訓的政策越發嚴峻,讓她徹底了打消了這個念頭。
對她來講,眼下最大的顧慮仍是孩子以后的學習。
就在立秋的前兩周,7月24日,“雙減”政策正式出臺,引發教育培訓行業集體震動。
“雙減政策”中明確規定,校外培訓機構不得占用國家法定節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組織學科類培訓。
伴隨著大多數教育機構的關閉,也給一些家長出了難題。許多家長忙于生計,能夠在家中花太多時間輔導自己的孩子學習幾乎很少,小學時期似乎還能勉強應對,但特別是上了初高中以后,家長在學習上的幫助很少。迫不得已之外,不少家長還會選擇將自己的孩子送至校外培訓機構接受額外的學習。
輔導班的暫停,也讓家庭教育再次面對新的挑戰,家庭條件成為了孩子的“培養基石”。不可否認的是,當下大多家長的初衷都是希望孩子未來能夠真正的成為一名健全有用的人,然而并非所有家長都擁有正確的教育觀,家庭教育同樣需要“教育”。而如何成為一名合格的家長,無論在“雙減”前后,都應該是重要的事情。
有分析認為,造成中國的孩子不堪重負,既有來自社會競爭的壓力,也有孩子的父母在教育觀上的偏差。因此,要建立良好的教育秩序,切實減輕孩子負擔,既要整治好培訓機構,也要管好孩子家長。
有意思的是,在“雙減”政策剛發布不久,一條“新東方轉型培訓父母”的傳言在“雙減”的背景下引發熱議,新東方火速辟謠,稱“優質父母智慧館”主要是為家長提供各類家庭教育的講座和課程,幫助父母掌握科學的育兒方法。
對王麗來說,孩子的校外培訓課基本都是排除了科學類,除了以后要考慮的英語的學習。“雙減”政策發布出來之后,很多像王麗這樣的家長似乎都在感嘆培訓機構的步履艱難,更多對于自身的影響其實感觸并不深刻。
王麗也跟很多朋友以及同事聊天,盡管各自的感受千差萬別,但“雙減”之后,對千萬普通家庭來講,或許都需要重新思考下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
今年年初,《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法(草案)》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8月17日,家庭教育法(草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二審。草案二審稿擬將家庭教育法修改為家庭教育促進法,明確家庭教育服務機構為非營利性。也就是說,要杜絕營利培訓鉆家庭教育的“空子”。
在分組審議中,全國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普遍認為,草案二審稿完善家庭教育概念、鼓勵社會力量在家庭教育中充分發揮作用,有效回應了“雙減”政策,有助于引領家庭教育回歸本質。
立秋那天接孩子時,王麗答應給孩子買一杯奶茶,她也給自己買了一杯。排隊時,孩子還即興的跳了幾下剛剛在舞蹈課上的動作,看著女兒,王麗心里很平靜。
此刻“雙減”落地一個月,馬上又到了開學的日子,等待改變的不僅僅是王麗這樣的家長們,在這個教育系統里的方方面面從業者,或許都已經開始真正地準備面對未來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