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推進食品安全“十二大”攻堅行動 成果豐碩
2022-10-19 中國質量萬里行 點擊:次
2019年以來,湖南省圍繞群眾最關心的食品安全問題,深入推進“十二大”攻堅行動,以點帶面治理“餐桌污染”,食品安全形勢總體穩定向好,切實保障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一、實施風險評估和標準制定專項行動
立足省情,加快對產業發展和監管急需的食品安全標準的制修訂,3年來,制修定《食品安全地方標準 預制菜生產衛生規范》《食品安全地方標準 預制長沙臭豆腐生產衛生規范》《食品安全地方標準 豬血丸子》等多個食品安全地方標準。頒布《湖南省食品安全企業標準備案管理辦法》《湖南省食品安全企業標準備案規程》等規范性文件,實行網上一站式備案,提高辦理效率,三年辦結備案5000多個,走在全國前列。
持續加強食品安全風險監測體系建設,成立湖南省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專家委員會,形成由衛生健康行政部門組織牽頭,省市縣三級疾控中心為主體,涵蓋32家食源性疾病監測哨點醫院和2700余家報告醫院的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工作體系。2019-2021年共監測樣品近5萬份,報告食源性疾病病例27萬余例、食源性疾病暴發事件1800余起。組織制定《湖南省進口冷鏈食品涉疫事件應急處置指南》等文件,持續加強對冷鏈食品新冠病毒風險監測指導,未出現涉疫進口冷鏈食品失控情況。全國首創發布野生毒蘑菇中毒風險地圖和分類防治措施,確定“5·17”為野生蘑菇中毒防控宣傳日,發揮計生協會宣傳到人、簽約到戶、服務到家的組織網絡優勢,打通毒蘑菇防控宣傳工作的“最后一公里”。2021年群眾誤食中毒人數較2018年下降37.5%。編輯年度《湖南省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分析與預警》綠皮書,結合監測結果發布30多期《湖南省食品風險監測快訊》,為政府及相關部門監管、決策提供依據,公眾認知度和防范意識明顯提升。
二、實施農藥獸藥使用減量和產地環境凈化“護源”行動
把農藥減量增效作為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減少農業面源污染、落實綠色發展新理念的重點來抓,農業種植業農藥使用量連續三年實現負增長。加強獸藥經營和使用指導宣傳,12個規模養殖場被認定為獸藥減量達標養殖場,水產養殖用藥、抗生素類獸藥使用量均明顯減少。加強水、氣、土壤環境綜合治理,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組織7輪重金屬污染源排查,排查疑似污染源3370多個,將428個污染源納入整治清單。完成全省耕地土壤與農產品重金屬污染加密調查,實施15個農用地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試點項目,處置歷史遺留廢渣約302萬方,完成首批農用地土壤污染成因排查與分析試點任務。2021年超額完成國家下發的輕中度污染耕地治理任務,重度污染耕地全部退出水稻生產,主要農作物農藥利用率由33.5%提高到40%以上,重點行業重金屬排放量相比2013年減少12.4%。
三、實施食品生產和嬰幼兒配方乳粉質量提升行動
全面實行食品生產經營風險分級管理,綜合運用“雙隨機”抽查、飛行檢查、體系檢查等監督檢查方式,切實加大現場監督檢查力度,督促落實監管責任和食品安全主體責任。重點整治糧食加工品、食用植物油、緊壓茶、白酒、調味面制品、醬腌菜食鹽等食品,組織開展豆制品、速凍食品、蔬菜制品、酒類、食用植物油等五個類別的重點特色食品生產環節風險隱患摸底排查工作,企業安全自查風險報告率達100%。
扎實推進全省嬰幼兒配方乳粉提升攻堅行動,印發《湖南省“十四五”國產嬰幼兒配方乳粉提升行動工作方案》,堅持管服并重,強化風險防控,幫扶企業排查化解風險、規范企業運行體系、提升企業管理水平。3年來,對4家生產企業累計實施體系檢查16家次,推動建立嬰配乳粉生產過程可視化監管,支持企業提質改造、擴能增效和配方注冊,積極引導和支持民營企業瞄準行業領軍企業,推進以強鏈延鏈補鏈為內容的產業鏈招商,鼓勵和支持有競爭力的企業境外建廠和收購建設奶源基地,助推企業“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湖南嬰配乳粉生產企業已全部建立并有效運行GMP、HACCP等質量管理體系,全部建立電子追溯系統,自查報告率達100%,自查問題整改落實率達100%,產品質量抽檢合格率持續保持100%,管理水平不斷提升,嬰配乳粉產業呈現良好發展態勢。
四、實施校園食品安全“護苗”行動
省市場監管局、省教育廳、省公安廳、省衛生健康委、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等五部門聯合制定《湖南省校園食品安全“護苗”行動實施方案(2020—2022年)》,嚴防嚴管嚴控校園食品安全風險,全力遏制學校發生群體性重大食品安全事故。2019年以來,每年春秋季組織開展省級學校食品安全聯合督查,共檢查學校419所,發現問題全部交辦屬地督促整改到位。全面推行“明廚亮灶”及“互聯網+明廚亮灶”,出臺并施行全國首個《學校食堂建設與食品安全管理規范》,全省學校食堂“明廚亮灶”覆蓋率達98.7%。2022年,組織對全省30余家校外供餐單位進行食品安全風險排查評估并通報約談。制定《湖南省中小學食堂監管要則》,全面落實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實行校長(園長)負責制,學校負責人和教師輪流陪餐,全面實施《學校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管理規定》,開展營養與健康學校建設試點工作,制定帶量營養食譜,合理確定伙食費標準,明確伙食成本開支范圍和比例,建立托管企業和大宗食材統一招標和集中采購制度,為實現營養供餐提供制度保障。
五、實施農村假冒偽劣食品質量治理行動
結合農村食品安全問題專項打擊行動、農村食品生產經營行為規范行動、農村市場食品安全綜合治理能力提升行動等,持續推進農村假冒偽劣食品治理工作。以農村集市、食品加工小作坊小餐飲小便利店、農村學校及周邊食品生產經營主體等為重點場所重點對象,乳制品、肉及肉制品、方便食品、休閑食品、保健食品、糧油等為重點品類,食品假冒、侵權、“三無”“劣質”、超保質期等為重點違法違規情形,重點開展整治。整治行動開展以來,全省累計檢查食品生產主體2.32萬戶次、檢查食品銷售主體41.79萬戶次、檢查餐飲服務主體20.78萬戶次、檢查各類市場2.35萬戶次、檢查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提供者2440戶次,組織監督抽檢13.43萬批次,查處取締無證無照生產經營主體712戶,受理和處置消費者投訴舉報1.08萬件,查辦案件超6546起,移送公安機關60余起,組織開展食品生產經營者培訓7.49萬人次,建立食品安全協管員隊伍2.06萬人次,開展規范化建設的農村食品經營店1300多個。
六、實施餐飲業質量安全提升行動
堅持標準引領,發布《移動式聚餐餐飲服務管理規范》等地方標準。強化集體用餐配送單位、中央廚房等重點主體監督檢查,嚴查安全隱患,嚴厲打擊違法違規行為。截至2022年6月,線上累積培訓超過60萬人次。截至2021年,全省正常經營的獲證餐飲服務提供者培訓考核覆蓋率超過89%。
聚焦關鍵環節管理,通過印發《餐飲服務食品安全操作規范》宣傳冊、組織人員培訓等方式,督促餐飲服務經營者突出經營場所衛生、原料進貨查驗、餐飲具清洗消毒等關鍵環節,規范食品安全管理,提升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全省各類餐飲服務提供者(不含小餐飲)自查覆蓋率達100%。
七、實施保健食品“護老”行動
持續推進食品安全“護老”行動暨保健食品行業專項清理整治行動,重點部署打擊食品保健食品欺詐和虛假宣傳工作,維護老百姓特別是老年人群體食品安全消費權益,截止到2021年底,共檢查食品保健食品生產經營單位23萬家次,查處案件4000多件,涉案金額1.36億元,移送公安機關違法案件141件,2個案件被選為全國保健食品行業專項清理整治典型案例。對全省保健食品生產企業開展“三年全覆蓋”體系檢查,有效防范了產品源頭風險,督促企業落實主體責任。
在全省部署開展嚴厲打擊特殊食品與普通食品混放銷售及普通食品冒充特殊食品銷售等違法行為行動,以開展特殊食品專區專柜銷售示范創建為抓手,建立特殊食品銷售示范標準,鼓勵各地先行先試,通過示范引領,規范全省特殊食品銷售行為。持續開展保健食品“五進”科普宣傳,在鄉村、學校、社區、養老機構、商城、公交車、電梯以及電視、廣播、政府網站、官方微信平臺和自媒體等多種方式進行宣傳,提高公眾特別是中老年人群的認知水平,樹立理性消費觀念。
八、實施“優質糧油工程”行動
大力探索和發展“品牌引領、訂單引導”的“湖南模式”,積極發揮糧食流通連接消費和生產的優勢,精準引導糧食產需上下游有效對接,引導農民種好糧、企業收好糧、加工企業出好糧、消費者吃好糧,促進產業邁入“產購儲加銷”“五優聯動”高質量發展階段。印發《加強糧食質量安全監管的若干措施》,建立閉合式監管工作機制,堅持“先檢后收、分倉儲存、分類處置”,確保讓老百姓吃上“放心糧”。
大力實施“品牌強糧”,積極構建以省級公用品牌為龍頭,市縣區域公用品牌為骨干,知名企業產品品牌為基礎的湖南優質糧油品牌體系。重點打造“洞庭香米”“湖南菜籽油”“湖湘雜糧”“湖南米粉”四個公用品牌,不斷提升湖南糧油的知名度和美譽度,重塑“魚米之鄉”良好形象。截至2021年底,全省共有84款產品獲評“湖南好糧油”稱號,26款產品獲評“中國好糧油” 稱號,“中國好糧油”產品獲評數量位列全國第4位。
九、實施進口食品“國門守護”行動
強化進口食品安全溯源管理,3年完成進出口食品企業備案685家。嚴厲打擊食品走私犯罪,查辦涉刑走私案件26起、行政違規案件2起,總案值11億余元。出臺《長沙海關推進鄉村振興促進農產品出口十八項措施》,支持“湖湘優品”品牌建設,2019年至2021年共出口水果7.9億元,8.28萬噸。
探索開發進出口食品安全領域送收樣環節在途智能化監管信息系統,梳理業務鏈條中的監管盲點,按照“進系統、留痕跡、可追溯”的要求進行信息化改造,完成食品安全領域送收樣環節智能化監管信息化建設項目,實現食品安全領域送收樣全過程管理跟蹤。
十、實施網絡食品安全“網劍”行動
強化線上線下一體化監管,著力營造公平競爭的網絡市場環境和安全放心的網絡消費環境。通過備案管理、責任約談、監督抽檢、稽查辦案等手段,督促平臺落實入網審查、安全檢查、信息公示、數據保存、食品配送等食品安全責任。全省累計檢查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1726家次,檢查入網食品經營者19.02萬余家次,約談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285家次,取締無證經營241家,立案查處713件,罰沒金額492.51萬元。
會同網絡訂餐平臺積極推動入網餐飲單位實施“明廚亮灶”,在長沙等地試點建設智慧食安街區。發布《餐飲產品無接觸配送服務規范》,大力倡導“無接觸配送”,各地積極推廣“食安封簽”,疫情發生以來,全省發放“安心卡”和“食安封簽”超2000萬張。
十一、實施“三小”食品整治行動
全面推行小餐飲經營許可證實施告知承諾改革,出臺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許可、小餐飲經營許可和食品攤販登記管理辦法、加強小餐飲和食品攤販食品安全監管工作的指導意見等制度,推動制定《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衛生規范》食品安全地方標準,開展茶油小作坊、居民小區餐飲單位專項整治,進一步規范“三小”食品安全監管。
強化從業人員培訓宣傳,通過印發《餐飲服務食品安全操作規范》宣傳冊、組織人員培訓等方式,督促包括小餐飲經營者在內的餐飲服務經營者突出經營場所衛生、原料進貨查驗、餐飲具清洗消毒等關鍵環節,規范食品安全管理,聯合美團、餓了么平臺,開展免費公益培訓考核,線上累積培訓包括小餐飲經營者在內餐飲服務單位從業人員超過60萬人次。全省地級市建成餐廚垃圾處理廠12座,廚余垃圾處理廠1座,總處理能力4715噸/日,有效保障食品安全和市民“舌尖上的安全”。
十二、實施“雙安雙創”示范引領行動
全省創成和在創食品安全示范縣市區69個,農產品質量安全縣66個。出臺食品安全示范創建管理辦法和評價細則,支持指導長沙、張家界、常德、永州等地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持續推進農安縣創建,加強動態管理與定期復核評價,開展“回頭看”和“亮牌”行動,穩定發揮國家農安縣示范引領作用。在常德市和寧鄉市、南縣、永州市零陵區、永順縣持續推進國家農安縣創建,加強農安縣動態管理與定期復核評價,開展“回頭看”和“亮牌”行動,穩定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掃碼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