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檢合格率不高 品牌產品上黑榜
童車行業用什么“療傷”
□ 本報記者 朱祝何
“六一”國際兒童節前夕,國家質檢總局公布兒童產品質量國家監督抽查結果,結果顯示,近兩成童車質量不合格。連日來,此話題成為消費者熱議的話題,一系列的問題也在拷問著童車行業。近20%的不合格率能否代表童車行業的整體狀況?產品質量不合格能否歸結于中小企業“惹禍”?質量不達標的原因主要是什么?記者近日進行了采訪。
抽檢:知名童車企業“榜上有名”
據了解,按照適用年齡及使用功能,童車可分為兒童自行車、兒童三輪車、兒童推車、嬰兒學步車和其他玩具車輛(包括電動童車、扭扭車等)。
5月29日,國家質檢總局共抽查了天津、河北、江蘇、浙江、福建、廣東6個省、直轄市116家企業生產的116種童車產品。抽查發現,有23種童車產品不符合標準規定,抽檢不合格率為19.8%,其中,小天使、小阿哥和孩之寶等品牌童車登上“黑榜”。不合格項目主要涉及可觸及的銳利尖端、制動裝置、防撞間距、危險夾縫、小零件、閘把尺寸等。
5月31日,上海市有關部門公布了今年第二季度流通領域童車質量監測不合格情況。經檢測,有8個批次產品不合格。被監測的不合格產品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鏈罩不合格、結構不合格、標志和說明不規范等。另外,抽檢發現,好孩子兒童用品有限公司生產的3款好孩子童車不合格。
小小童車,卻頻發質量問題。記者查詢發現,童車抽檢不合格的情況并非今年獨有。近年來,在兒童產品質量不合格的“黑榜”中,常能見到童車的“身影”。江蘇質監局通報的2009年全省兒童用品專項監督抽查結果顯示,童車合格率僅為77.8%。去年“六一”前夕,杭州市消保委公布的兒童用品比較試驗結果顯示,童車總體符合率僅為42.5%,過半童車產品不符合標準或不具備市場銷售條件。
現狀:童車市場群雄逐鹿
據了解,童車是嬰童產品中最為典型和普遍的產品,在整個嬰童產品消費中占到約20%的份額。根據童車行業的相關數據統計,2007年至2009年,全球童車市場消費額分別為996億元、1026億元及1068億元,而我國童車市場在這3年的消費額則分別達到158億元、174億元和191億元。童車市場潛力巨大,正釋放出驚人的消費能力,業內人士指出未來幾年童車市場份額還將不斷增加,童車這塊原先易被忽視的“蛋糕”將越做越大。
登陸淘寶網,輸入關鍵詞“童車”,共找到相關產品113675件,童車價格從幾十元到數千元不等,從顯示的銷量數據看,童車受關注度較高。從產業分布區域看,目前我國童車生產企業主要集中在廣東、河南、浙江、江蘇等省份。
據了解,目前,童車行業跟風抄襲的現象仍比較嚴重,市場上的產品嚴重同質化,企業間大打“價格戰”。浙江某童車生產企業老板金先生說,隨著通貨膨脹的加劇,童車企業利潤空間進一步被壓縮,一些企業便偷偷在產品質量上做手腳,導致不合格品、假冒偽劣品屢禁不止。
在童車產品仿造、抄襲方面,比較典型的案例就是東莞智樂堡玩具公司的“越野王電動車”抄襲事件。據了解,高峰時期,全國抄襲該款產品的制造企業不下10余家。而近兩年童車市場上比比皆是的仿真車大戰、戰車大戰更是模仿、跟風的最佳佐證。
中國嬰童網編輯李代偉表示,由于行業準入門檻不高、技術水平要求相對較低,目前我國涉足童車生產的企業較多,國內童車市場處于群雄逐鹿的局面,童車企業發展狀況也是參差不齊,行業產能存在一定的過剩。業內人士認為,童車生產企業準入門檻較低,監督部門只能依法對不合格童車的生產企業進行“后處理”,其監督效果并不理想。
前瞻:修復品牌硬傷是關鍵
在實際生活中,消費者購買童車時,腦子中蹦出的第一個問題通常是“買什么牌子的童車”。但在商場中面對琳瑯滿目的童車品牌及樣式,消費者往往難以下手。
業界人士分析指出,品牌是中國童車行業的硬傷。我國童車行業仍然習慣于用“價格戰”爭取市場,以品牌為主要內涵的“價值戰”尚未成為主流。
李代偉表示,在童車行業中,獨立擁有研發機構的企業并不多。未來的童車市場,品牌就是效益,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度、滿意度及忠誠度都會決定企業在市場上的競爭力。童車企業要讓自己的童車品牌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有立足之地,就必須有自己的嚴格標準,有自己的質量保證,才能讓消費者放心和接受。
近日,國家質檢總局在其官網上刊登童車產品消費提示。該提示指出,童車實行強制性產品認證制度,在購買童車時,要注意產品包裝或標志上必須有“CCC”認證標志。在選購童車時,也要根據兒童的年齡進行區分。另外,要特別注意童車的包裝。有的童車用塑料袋包裝,兒童的好奇心有可能使得孩子將塑料袋當做玩具。在拆開包裝袋后,應及時將塑料袋破壞后丟棄,不能給兒童玩耍。使用前詳細閱讀產品說明書,要按照說明書的內容進行檢查和使用。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