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 方
“45天速成雞”的新聞最近很火,也在一部分人群中引起恐慌。這事多少有些令人詫異,“45天速成雞”居然是新聞?我記得很清楚,多年前電視臺播放的肯德基廣告內容就是以動畫形式表現小雞如何在45天內快速成長的,不會沒人記得這廣告吧。有些人表示說只要不吃肯德基、麥當勞就行了,真是天真得可愛啊,多少年前就已大規模占據超市冰柜的那些“西裝雞”、分割雞,你以為是怎么長的?飯館、串吧里那些宮保雞丁、辣子雞、雞肉串、烤雞翅的雞肉都來自走地散養的雞?可以醒醒了,做夢都沒這樣的好事。
嚴格地說,有問題的是養殖過程中濫用抗生素,而不是規范的“45天速成”,否則吃了幾十年速成雞的歐美人早活不成了。所謂“45天速生雞”就是肉雞,白羽肉雞這個品種由產自英國的白洛克雞經過N多代雜交育種改良而成,出現在歐美國家至少有60年了。據說在美國,98%的雞肉是由肉雞提供的。應該說,“速成”的生產方式既是市場需要也是現代科技發展的結果。就拿白羽肉雞來說,與豬、牛等家畜相比,節約糧食、成本低、生長效率高,這是白羽肉雞在國外以及我國迅速發展的主要原因。其實,“速成”的不僅僅是肉雞,還有28天即可長成的鴨、6個月就能長到100公斤的豬,以及“超級稻”等等。以傳統的眼光來看,現在很多農產品的生長速度都是不可思議的,這是技術進步使然,所以不能說“速成”的就一定是不安全的。農產品生產的“速成”方式其實是一種現實選擇,否則不可能養活地球上越來越多的人口。
當然,以工業化方式生產農產品,在得到更大產量、更低成本、更高效率的同時必然會付出某些代價,損失口感只是其中最微不足道的部分。風險最大的是生產過程的安全控制。每平方米可以養15到20只肉雞,如此密集的養殖環境,要防止雞生病必然會使用抗病藥物,因此也就可能會存在濫用和違規使用藥物的情況。即便是未添加不健康物質的規范“速成”肉,也仍有一些觀點認為,長期食用對人的健康有不利影響,比如在美國,大量消費“速成”肉的后果是肥胖人群越來越龐大、心血管病高發。此外,“動物福利”問題也是“速成”肉常常被詬病的一個理由。
“速成”雞正像是如今這個被“快”字包圍時代的寫照。不幸的是,就像我們在一些事情上曾錯誤地學習西方一樣,在“速成”這個問題上我們也正在步美國后塵。規模化大型養雞業在美國的急速擴張是伴隨快餐業的興盛而起,這一過程隨著肯德基和麥當勞在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登陸中國市場而被完整復制過來。它帶來的不僅僅是工業化進程對傳統養殖模式的摧毀,更有一種文化上的沖擊,周邊的一切都開始變快,生長得更快的動物、植物,越來越多的快餐,越來越匆忙的城市節奏,越來越光鮮的增長數據……人們被裹挾其中,喪失了很多原本的樂趣并時時處于危機之中。
也許是時候停下來想想我們究竟想要什么。在工業化橫掃養殖業半個多世紀之后,歐美國家已經開始反思這一模式,關注動物福利問題。歐盟肉雞福利法規2010年6月生效,從2012年1月起,歐盟限令未達標的13個國家的家禽飼養者在兩個月內改善母雞的處境,否則將追究其法律責任。美國也興起回歸傳統的運動,呼吁回到吃草的牛肉時代。這個大溜兒,我認為可以隨一下。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