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大路上
——山東青島檢驗檢疫局探索實踐“抓質量”工作新路子
本報記者 李 桐 通訊員 王明 田玉國
我們走在大路上,
意氣風發斗志昂揚,
披荊斬棘奔向前方,
向前進!向前進!
朝著勝利的方向……
如今在山東青島,質檢人正在傳唱一曲當代版《我們走在大路上》。在2011年全國質檢工作會議上,國家質檢總局局長支樹平提出“十二字方針”后,山東青島檢驗檢疫局在全國質檢系統率先成立了“抓質量”課題組,開展研究實踐工作,“一三一”抓質量工作模式逐步形成。2013年全國質檢工作會議強調,“十二字方針”行之有效,符合黨的十八大精神,符合科學發展觀的核心要義,符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要把“十二字方針”堅定不移地抓下去。青島質檢人高歌“抓質量、保安全、促發展、強質檢”主旋律,正堅定不移地沿著中國特色質檢工作之路奮勇向前。
探索一種模式
如何科學有效地抓進出口產品質量是“抓質量”課題的核心。青島局“抓質量”課題組圍繞抓什么、怎么抓進行了積極探索和實踐,最終形成了一個意識(質量安全意識)、三個關鍵(企業監管、產品質量、基礎工程)、一個體系(成效評價體系)的“一三一”抓質量工作模式。
“‘抓質量’是個很大的概念,如何將其成效以量化的方式呈現在人們面前是個難點。”山東檢驗檢疫局黨組成員、青島局局長李鳳貴開門見山地說,“現在人們都在提環境生態指數、幸福指數,卻沒有一個‘質量指數’。我們不能光喊‘抓質量’,要對最后的工作成效有個評判。”
在課題研究中,青島局通過對質量意識、企業情況、產品質量狀況以及檢驗檢疫自身建設情況4個方面的指標進行量化評價,并采取加權平均的計算方法將各項得分進行綜合,得出一個總分數,以實現對“抓質量”工作的量化評估和持續改進,即“質量指數”。青島局除了在課題中創造性地提出用分數來體現“抓質量”成效,還提出抓企業有效監管、抓產品質量提升、抓基礎工程建設“三個關鍵點”。
青島局對該課題進行探索研究時,提出強化質檢部門、企業、社會三方質量意識。通過強化法治、落實責任、加強教育等。“要讓‘質量是基礎、安全是底線’的理念深入質檢隊伍思想,讓‘企業是質量安全第一責任人’的意識深入企業管理者思想。”青島局副局長、“抓質量”課題的負責人李成德強調。
呈現諸多亮點
率先提出建立宏觀質量綜合評價機制的概念,將產品質量合格率、產品傷害事故率、產品市場占有率等指標通過科學運算,得出宏觀質量綜合指數;對涉及與質量工作的內容進行分析匯總、梳理提煉,提出抓質量成效評價機制概念,將質量工作成效用量化的方法進行評價……青島局不斷創新工作模式、增強工作實力、提升工作地位,使“抓質量”課題研究呈現諸多亮點。
該課題首次將環境保護、企業用工、勞保、衛生等未來國際社會對企業社會責任的關注因素引入對企業的監管。在優化質量發展環境方面,提出加強先進質量文化建設,健全社會質量監督機制,深化國際交流合作;在創新質量發展機制方面,提出健全質量安全責任體系,構建質量工作格局,健全質量評價考核機制;在加強質量監督管理方面,提出建立質量安全聯系點制度,建立健全質量安全風險管理體系、黑名單制度,發展質量信用服務等。
“課題為檢驗檢疫部門‘抓質量’提供了參考模式和樣板,對檢驗檢疫部門從質量意識到具體工作措施再到工作成效評價的整個‘抓質量’過程進行了概括和提煉,具有很強的通用性。”李成德說。
實現科學應用
青島局在調查時發現,一些不法企業利用海藻類產品的多用途屬性,將用作食品、飼料、植物源性肥料的進口藻類產品虛假申報為工業用原料,以逃避檢疫監管,給產品質量安全造成較大隱患。
2012年,青島局通過應用“一三一”抓質量工作機制,成功查實進口海藻類產品終端用途虛假申報案,讓長期存在的行業“潛規則”浮出水面。該局一方面建立和完善進口企業和加工企業貨物入廠記錄、原料使用記錄等,定期搜集、分析有關信息;另一方面對企業誠信情況、生產條件、生產經營管理能力、品牌建設能力、不合格率控制能力等方面進行評估,對產品質量、質量分析狀況以及檢驗檢疫監管措施有效性進行評價。最后,根據評價結果,對16家涉嫌虛假申報、騙取檢驗檢疫證單的進口企業分別作出限期整改、罰款等處理。
期間,該局與進出口企業簽訂“質量責任承諾書”,同時要求進口海藻類產品必須在收貨人申報的固定加工企業進行加工;對申報為工業用途的海藻類產品實施批批開箱卸貨查驗;要求進口企業和加工企業將進口海藻的加工生產計劃提前告知檢驗檢疫部門;加強對其他申報為工業用途但可能挪作他用的進口產品進行分析排查。
2012年底,國家質檢總局專家組對青島局“抓質量”課題項目《檢驗檢疫抓質量機制構建與實施》進行了鑒定,認為該課題對促進地方進出口產品質量和外向型經濟轉型升級具有導向和示范作用。
“青島局要勇站前排,敢于擔當,率先在山東檢驗檢疫系統把‘十二字方針’落實推進、開花結果。”山東檢驗檢疫局局長、黨組書記周建安對青島局寄予厚望。《中國國門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