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如皋檢驗檢疫局細致鑒定、嚴格把關,妥善處置一起因船方未將貨物缷凈,企圖蒙混過關,險些造成進口棕櫚仁油重大短重的突發事件,使國內收貨方免遭巨額經濟損失。2月12日-26日,如皋局檢驗鑒定科對泰國籍“GOLDEN GATE”輪裝載的9498.362噸棕櫚仁油實施容量計重,在空艙檢驗時發現所有貨艙內均有大量余貨且已凝固,無法繼續計量,估測其體積遠超100立方米,涉嫌重大短重。面對國檢提出的疑義,外方船長和大副十分傲慢無禮,堅持認為艙底余貨是卸貨時管線回流造成,屬可接受誤差范圍內,不肯配合進一步的檢驗計量,并要求鑒定人員簽署空艙證明并預備離港。面對船方蠻橫不配合的態度,如皋局鑒定人員嚴格檢驗鑒定規程,與其鄭重交涉,由于該輪船齡較大,船況老化嚴重,只能通過人工挖鏟等方式把各艙余貨集中才得以重新加熱計量,經過幾天的連續作業,計算船艙余貨竟多達190余噸,涉及貨值13萬多美金。由于該批貨物是以船艙容量計重數結算,大量余貨如不能順利卸載,收貨方將會蒙受巨大損失,在國檢局的指導監管下,船上余貨最終得以卸入庫區岸罐。
我國是棕櫚油進口和消費大國,如皋港區內有多家石化、港儲企業從事相關業務,隨著消費需求的增長和新項目的投產,近年來該地區棕櫚油進口貿易量也逐年上升,與此同時,進口棕櫚硬脂短重案例也屢屢發生,據如皋國檢局統計,2012年如皋口岸共進口棕櫚硬脂52批次,26.3萬噸,貨值達2.88億美元,其中短重率超過3‰的多達28批次,占進口總批次的53.8%。經深入研究分析,本地區進口棕櫚油短重的主要原因有船方密度虛高、原發短裝、船舶艙容表不準等多個方面。針對這一情況,如皋國檢局積極一方面加強一線檢驗檢疫重量鑒定人員培養,以應對復雜多變的船舶情況,正確反映油脂短重的真實情況,提高檢驗鑒定人員重量鑒定的準確性;另一方面創新推行《如皋港進出口液體商品重量鑒定管理規定》,通過對油脂罐區制度、人員、計量設備、吹掃管線等的管理,加強罐區自身規范化、制度化、科學化的管理建設,對考核通過的罐區推薦采用岸罐計量的方式,減少油脂貿易中轉中存在的不必要損耗。
檢驗檢疫部門提醒國內進口油脂商在今后國際貿易中要特別關注各類短重現象,提前做好準備及應對措施,如改變貿易的合同和結算方式,設置尾款項,或爭取以到港岸罐計量數結算等,以應對可能出現的短重情況;此外還要高度重視運輸船舶的船況,避免因船齡老化帶來的高損耗,甚至考慮爭取由收貨方租船,可以讓船方與收貨人利益掛鉤,在裝貨和運輸過程中將更有利于保護收貨方權益。(梅少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