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綠色之城”添綠
——記山東省萊陽市質監局局長劉曙光
■文/孫 明 龔安靜 本刊記者 施京京
人物簡介
劉曙光,1963年生,山東煙臺人,歷任煙臺市福山區質監局副局長、煙臺市質監局開發區分局紀檢組長、煙臺市質監局監督法制科科長,現任萊陽市質監局黨組書記、局長。在他的帶領下,萊陽市質監局連續三年獲得煙臺市質監系統先進單位、萊陽市政府先進單位稱號,連續兩年被評為省級文明單位。
有人稱他“創新局長”,有人喊他“拼命三郎”,有人說他有智慧,有人覺得他嚴謹細致……提起萊陽市質監局局長劉曙光,他的同事們都有說不完的故事,而這一切都要從2008年年底說起。
踏上“重塑”之路
2008年12月,劉曙光被任命為萊陽市質監局黨組書記、局長。當時的萊陽局底子薄、基礎差,但這一切沒有難住劉曙光,他說:“干部就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困難本身不是問題,不敢、不能應對才是最大的問題。”他直面種種不利,主動找干部職工談心,尋找問題的癥結;他深入基層調研,理清發展思路,制定工作制度,規范職工行為;他提出了把服務和監管有機結合,在服務中體現效率、在監管中體現和諧的發展理念,在實踐中開辟出了萊陽質監科學發展的新征程。
“局里當時面臨著很多困難。首先是財務困難,其次是行風評議不理想。劉局長履職第一年就在全市年終大會上做了深刻檢討。那段時間是我們局發展過程中最困難的時期,他的壓力可想而知。”萊陽市質監局干部李兆順回憶說,“在分析查找原因、統一思想認識的基礎上,他帶領我們從‘強基’開始,由內向外開始了艱難的‘重塑’之路。”
“只有夯實基礎,提升履職能力,加強管理工作,事業才能實現穩步長遠發展。”劉曙光經常強調這一點。他從細節抓起,以細求實,狠抓基礎性工作。
在一次黨組會議上,劉曙光問辦公室主任:“全局的車輛一個月用油量多少?對外來人員的接待,局里是怎么規定的?”由于各科、所、隊的車輛各自負責加油,外來人員的接待同樣由各單位自己管理,一時讓辦公室主任無法回答。單位內部管理的現狀,讓劉曙光陷入深思:部門內部的管理都存在漏洞,怎么能做好全市企業的監管呢?為徹底改變這一現狀,他開始強化內部管理:首先對車輛實行統一管理,科學核定每輛車每年行車里程數、燃油量、維修費用等,實行定額管理,并定期通報車輛管理使用情況,將經費節超情況與獎懲掛鉤;嚴格控制接待支出,實行外來人員就餐審批制……僅僅一個月之后,當大家再走進辦公室,整齊有序的文件盒格外顯眼,車輛管理登記、績效考核辦法、各類會議記錄、考勤登記、干部職工請銷假登記等一目了然。
管理工作無止境。為全面提升行政管理水平,2011年,在劉曙光的提議下,萊陽市質監局率先引入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使各項工作有章可循,走上制度化、規范化軌道。該局也成為煙臺市質監系統首個引進ISO9001質量管理認證的縣級市局。
送出一把“金鑰匙”
“一提起咱萊陽,都知道盛產萊陽梨。下一步,我們的工作是提升萊陽梨品牌效應,爭取在9月26日第一屆萊陽梨文化節前,完成萊陽梨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的申報!”2009年伊始,在質監局工作動員大會上,劉曙光這樣號召全體干部。地理標志申請成功一般需要1至2年時間,而從提出目標到9月份只有短短6個月,時間緊迫,工作繁重,任務十分艱巨。
為了這鄭重的承諾,劉曙光帶領相關科室工作人員認真謀劃,四處奔波。他積極主動地向市委、市政府匯報工作,并得到大力支持。為了避免申報工作走彎路,劉曙光帶領工作人員先后到青島大澤山、平度馬家溝等地學習經驗。同時,他結合萊陽市實際,又先后多次到萊陽史志辦、地名辦、果樹站、照旺莊鎮等有關單位、部門、鄉鎮登門拜訪,在較短的時間內,搜集了大量的相關信息和資料,并對申報材料的正確性、完整性嚴格把關。
“當時我們整理的材料,摞起來有一米多高,圖片100多張,劉局長就這么一份份、一頁頁地仔細過目、修改,不分白天黑夜。我出去學習了一段時間,回到單位后,發現他消瘦了許多。”原質量科科長董志行回憶說。在材料準備階段,劉曙光先后5次到國家質檢總局科技司匯報工作,聽取專家意見,并進一步補充完善申報材料。2009年9月23日,由國家質檢總局科技司組織、在北京召開的萊陽梨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專家審查會上,專家組經過激烈的討論,最終一致認為萊陽梨產品知名度高,地域選擇性較強,應該進行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萊陽市副市長王兆輝對質監局的工作評價說:“萊陽梨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獲批,是萊陽經濟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全市10萬果農盼望已久的,對推動萊陽梨產業的健康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你們的工作,等于送給果農一把致富的金鑰匙!”
一切為了安全
近年來,蘇丹紅、問題奶粉等事故出現,問題出在哪里?如何避免類似的問題在萊陽發生?劉曙光經常為此陷入沉思。他認識到,形成問題的原因有很多,但往往會在最基礎的環節上或多或少地出現一些信號,必須不斷提升基層局履職能力,創新監管理念,完善監管機制,對企業實行精細化管理,絕不能在食品安全工作中被動當“滅火隊”,讓問題和事故牽著鼻子走。經過不斷的探索,萊陽局結合工作實踐,逐漸總結出“嚴把關、強監管、重幫扶”九字方針,并作為全體干部職工的行動指南來嚴格遵照執行,全市食品質量安全控制水平由此得到不斷提高,市場競爭力逐步顯現。
“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煙臺市一共有7家企業供應食品,其中5家在萊陽。”談到2010年的世博會,劉曙光掩飾不住自豪的神情。對供應世博會的5家食品生產企業的45種產品,不論從生產到出廠檢驗,他都到企業生產車間進行現場監督檢查,并敦促企業嚴格按照相關檢驗標準、檢驗項目和檢驗頻次等要求,對出廠食品進行嚴格檢驗。
2010年4月上旬,離第一批供世博會食品出廠還有幾天的時間,劉曙光再次來到檢測中心,對最近一次的檢驗結果進行核對。當月中旬,第一批供世博會食品從龍大工業園正式出發。“只有打好第一仗,以后才會更有信心。”目送遠去的車輛,劉曙光語氣堅定地說。最終,萊陽發往世博會的食品,沒有一個批次出現問題,劉曙光帶領食品監管人員為萊陽這座中國綠色食品城增添了榮光。
服務發展創一流
“質監部門跟當地企業唇齒相連。質監部門首要的任務就是服務當地經濟發展,必須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扎扎實實做好服務發展這篇大文章。”這是劉曙光經常說起的話。他不僅這樣說了,更是帶領職工這樣做了。
2010年年底,國家質檢總局下發了《企業生產乳制品許可條件審查細則》。萊陽市局食品科工作人員認真貫徹《細則》要求,嚴謹、快速、扎實地開展了乳制品企業重新申請生產許可資格審定工作。
“山東朝日綠源乳業有限公司因為乳制品產品類別中無高溫殺菌乳類產品,而遇到無法提交申請的問題。”食品科科長董寧波向劉曙光詳細地作了匯報。原來,高溫殺菌乳是全國少有的乳制品產品,同巴氏殺菌乳、滅菌乳工藝與設備有明顯的區別。高溫殺菌乳產品成分無調整,不添加任何食品添加劑,最大限度地保證了牛奶的營養成分不被破壞,保持了牛奶原有的風味。由于《細則》中刪除了高溫殺菌乳類產品,山東朝日綠源在申請工信部門的批文、食品企業標準備案和食品生產許可過程中遇到問題。
劉曙光得知后,連夜帶領食品監管人員深入企業了解情況,并立即向煙臺市質監局、山東省質監局匯報。他聯系上級相關單位,主動介紹說明產品工藝的特殊性,請示如何為山東朝日綠源申報產品類別,獲得了上級相關部門的支持,同意該企業在不改變生產工藝的情況下,按照液體乳中的滅菌乳類別申報生產許可證。與此同時,他積極與經貿部門溝通聯絡,在短時間內,先后組織3次協商,取得一致性意見,在規定時間內向工信部門提交了申請,并于2011年1月中旬順利取得了批文。山東朝日綠源乳業有限公司總經理乾佑哉動情地說:“日久現人心,困難見真情,關鍵時刻多虧質監局領導的支持和幫助啊!”
劉曙光有一個習慣,就是處理完日常工作,一有時間就到企業走訪,聽取企業對質監部門的意見建議,詢問企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長年與企業打交道,讓他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他先后研究制定了《服務企業發展十項措施》、《干部職工定點聯系企業制度》等一系列規章制度,引導職工改進服務方法,提高服務成效,及時為企業解困幫難。在劉曙光的帶領下,全局職工以服務為宗旨,視企業如親人,用實實在在的行動贏得了地方黨政部門和各類企業的普遍好評。短短幾年時間,“龍大菠菜”、“魯花花生油”順利通過國家級標準化示范項目考核驗收,全市先后獲得山東名牌產品18個,中國名牌產品4個,名牌總數達到22個,列煙臺縣區前列……萊陽市質監局連續三年獲得煙臺市質監系統先進單位、萊陽市政府先進單位稱號,連續兩年被評為省級文明單位。
“百姓有多少期盼,政府就有多少責任。”在劉曙光看來,作為職能部門負責人,自己應該在崗位上做出一兩件有意義的事情,才對得起組織和百姓,對得起這座“綠色之城”。
《中國質量技術監督》2013年1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