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主任 孫大偉
打贏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場硬仗,解決我國發展面臨的質量安全問題突出、傳統增長模式難以為繼、社會誠信度有待提高等諸多問題,認證認可必須更加充分地發揮作用。
提高質量水平的基礎手段
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實質上是解決好速度、質量、結構與效益的關系問題。認證認可起源于質量控制,是質量管理的基礎手段。2003年,我國開始實施強制性產品認證制度(簡稱CCC認證),目前,列入CCC認證目錄產品,包括23大類172種。據統計,我國已頒發CCC有效證書471686份。同時,國家鼓勵企業通過各種自愿性產品認證,提高質量水平。運用認證手段,推動企業建立質量管理體系。目前,我國獲得ISO9000、ISO14000等各類管理體系認證的企業組織達269715家,數量居世界第一,提升了我國企業的質量管理整體水平。
質量控制離不開檢測活動。對檢測實驗室實施資質認定、組織能力驗證,是認證認可提高質量保障能力的重要方面。目前,我國獲得資質認定的實驗室達2萬多家,經授權的國家產品質檢中心422家,覆蓋了國民經濟各個行業。《食品安全法》出臺后,國家建立了食品檢驗機構資質認定制度,現已認定食品檢驗機構5094家。近年來,國家認監委針對國家產業政策的重點熱點問題,每年安排30項左右的能力驗證活動,包括食品、建材、能源等領域;2007年,組織建立了國家檢測資源共享平臺,收錄了2.4萬家實驗室、檢查機構的基礎信息。
2009年,是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的“質量和安全年”,國家質檢總局、國家認監委在全國組織開展了“質量和安全年”活動,舉辦“認證認可與質量安全”大型宣傳活動,并對認證機構、檢測機構、獲證企業、獲證產品開展了全過程的監督檢查:對下鄉產品、CCC獲證產品進行抽查,撤銷或暫停證書159張;全面清查出口食品生產企業,吊銷不合格的注冊備案資格31家,辦理675家企業注冊備案資格自動失效,要求361家企業限期整改;對產品質量安全重點領域的3000余家實驗室進行檢查,處理不合格實驗室9家,從整體上提高了質量安全保障水平。今年,國家質檢總局、國家認監委將繼續開展質量提升活動,進一步發揮認證認可提升質量水平的基礎作用。
經濟轉型升級的戰略選擇
積極服務國家產業調整升級戰略。國家認監委制定了認證認可促進十大產業調整振興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措施,充分發揮認證認可的市場準入作用,淘汰落后產能與技術,促進產業調整升級。強制性產品認證、信息安全認證、能效標識等作為政府采購的準入條件,有效地限制了高能耗、高污染、高風險產品,促進了企業技術升級。
充分發揮認證認可的技術評價和技術支撐作用,服務“兩型”社會建設。大力開展節能環保認證,在能源、交通、建筑等重點領域,積極推行節能、節水、節油和可再生能源產品認證,以及能源管理體系、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在新能源領域加快建立認證制度,制定風電、太陽能光伏認證的技術規范,促進新能源產業的規范發展。目前,共頒發節能、節水、可再生能源產品認證證書9000多張,涉及2000余家企業。經初步測算,2009年,獲得認證的35種節能產品、節水產品和可再生能源產品共節電538億度、節水47.6億噸、替代能源79億度電,為落實節能減排目標發揮了積極作用。
伴隨低碳經濟、綠色增長等新理念,認證認可領域正在孕育著一場科技與制度創新,國際上積極研究建立碳認證制度體系,開發碳排放、碳核查等認證模式的勢頭方興未艾。我國也在密切跟蹤國際趨勢,著手研究碳認證相關制度,參與國際碳認證體系建設,為國家發展低碳經濟提供技術支撐。
大力發展食品農產品認證,鼓勵開展無公害、有機產品認證,在食品生產企業和種養殖基地推行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HACCP)、良好農業規范(GAP)等先進管理模式。目前,我國共頒發各類食品農產品認證71372張,出口食品注冊備案企業13387家。
公共管理服務的角色呼喚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對政府部門轉變職能、提高行政能力提出了更加緊迫的要求。目前,我國已有2000多個政府部門獲得了認證。國家認監委、司法部共同在司法鑒定領域推行認證認可,50多家司法鑒定機構獲得國家資質認可,提升了公信力。北京奧運會反興奮劑檢測實驗室、醫學實驗室獲得國家認可,得到了國際奧委會的高度評價。上海世博會已有11家醫學實驗室獲得國家認可。同時,世博會自愿減排行動也得到了認證支持,對世博場館產生的碳排放量進行第三方審核,凸現了低碳世博、綠色世博的理念。及時制定三聚氰胺、甲流病毒檢測方法,組織相關檢測實驗室能力驗證,也為應對公共突發事件提供了可靠的技術手段。
認證認可是增進貿易各方互信、促進國際貿易的一種技術活動;認證認可的國際互認體系,是消除技術壁壘,便利國際貿易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國已加入國際標準化組織近20個,在參與國際認證規則、標準制修訂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國與有關國家和國際組織簽訂了多個雙邊、多邊互認協議。2009年,我國與全球良好農業規范組織簽訂互認協議,中國GAP成為首個被國際組織承認的食品農產品認證。
中國特色的認證認可科學發展之路
“十二五”時期,是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時期。面對不斷增長的認證需求、不斷擴大的認證認可發展舞臺,必須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以提高認證有效性為核心,努力完善認證認可工作體系,強化認證認可監管,更好地為國家發展戰略服務。
第一,加強認證認可執法監管,促進認證市場規范發展。充分發揮法律規范、行政監督、認可約束、行業自律和社會監督的綜合作用,建立統一高效的認證執法監管體系,嚴格對認證市場、認證機構監管。
第二,加快認證認可的推廣應用和制度創新,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圍繞國家“十二五”發展目標,提出與認證認可相關的約束性指標,明確政策導向;積極開發新能源、新產業領域的認證工具,加快建立低碳認證體系,推進節能環保、信息安全、服務認證,廣泛建立認證采信機制。
第三,加快認證認可科技標準化、信息化、國際化步伐,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圍繞國家重大發展需求,啟動一批認證認可科研項目;建立認證認可統計指標體系,制定認證認可與經濟發展的關聯測度,科學評價發展質量;廣泛開展多雙邊國際交流合作,積極參與國際認證認可體系、規則制定活動,推動建立科學合理的國際互認體系。
第四,加大宣傳力度,推動社會廣泛參與。完善部際協作機制,加強與各級政府部門、行業組織和企業的溝通協調,使認證認可更好地融入國家產業政策與發展戰略。(《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