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私鹽為何流入市場?
(執行主編:莊嚴 記者:劉煜晨 攝像:景延)
我們今天關注的是一件大家每天都離不開的東西,那就是鹽。我們國家實行的是鹽業專營,然而一些不法分子看中了食鹽利潤高,所以干起了販賣私鹽的生意。歷史上也有不少販賣私鹽的人,最著名的當數唐末的黃巢了。兩千年過去了,可能大家想象不到,這個古老的行當現在還有人在干,而且規模驚人。我們就來看看剛剛在重慶宣判的一起案件。
宣判私鹽第一案,私鹽是如何流進老百姓鹽罐子里的?
�。�2009年11月5日 重慶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
重慶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審判長黃旭:“判決如下,被告人徐守華,犯非法經營罪,判處有期徒刑13年,剝奪政治權利3年,并處罰金40萬元,二、被告譚正兵,犯非法經營罪,判處有期徒刑12年,剝奪政治權利兩年,并處罰金15萬元。”
今年11月5日,重慶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對徐守華、譚正兵團伙倒賣私鹽案作出一審判決,10名主要涉案人員得到了應有的懲處。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案件,是國內近年來成功破獲的規模最大、鏈條最完整的一起私鹽盜賣案件。
重慶市鹽務管理局局長陳逸根:“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非常完整的,就是購、運、銷分裝加工一條龍的組織,這是一個比較典型的,從涉案的數額上來說,也是比較大的一起案子。”
這起案子,讓私鹽買賣這種聽起來有些遙遠的現象突然間闖入了公眾的視野。
重慶市鹽務管理局副局長李直:“私鹽它是兩個概念,它兩個方面,一個是生產上面,它是沒有獲得國家的許可證,沒有國家的審批,私自用工業鹽來生產食鹽,這是一個私鹽,它沒有加碘,還有在很多工業元素上面,不符合國家的要求標準,這是一個,還有一個就是它經營上面,沒有國家的批發許可證在進行營銷。”
根據國務院1996年頒布的《食鹽專營辦法》,為了加強對食鹽的管理,保障食鹽加碘工作的有效實施,保護公民的身體健康。國家對食鹽實行專營制度:國務院授權的鹽業主管機構負責管理全國食鹽專營工作,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授權的鹽業主管機構,負責管理本行政區域內的食鹽專營工作。也就是說,各地食鹽統一由當地鹽業公司負責供應。而不法分子銷售的私鹽,一般是沒有加碘的工業鹽。在重慶徐守華團伙私鹽制售案中,查獲到的假冒食鹽總量達到了788.85 噸。
重慶市鹽務管理局副局長李直:“近800噸鹽,相當于40萬人一年的(消費)量。”
這批私鹽幾乎夠一個縣的人吃一年的,數量相當驚人。我們還可以設想一下,如果這些私鹽用載重量10噸的卡車來運的話,足可以裝滿一個80輛車的車隊,好在目前人贓俱獲。但令人不可思議的是,這么多私鹽,竟然滲透進入了重慶各個銷售點和商店,買到了老百姓的鹽罐子里。
在這起徐守華團伙案中,犯罪分子并不是直接銷售工業鹽,而是把大包裝的工業鹽加工成了小包裝的假冒食用鹽再賣出去。據我了解,根據《食鹽專營辦法》,國家對食用鹽從購買、到運輸、再到分裝加工,有很多監管環節。這些犯罪分子到底是如何闖過一道道監管關卡的?我們來看看。
這起特大私鹽案從發現線索到水落石出,耗時接近兩年。那么,一開始是怎么發現市場上出現私鹽的?
重慶市鹽務管理局副局長李直:“2008年初的時候,我們在重慶市的一些區縣,主要是榮昌縣,當時分公司它們的生產情況營銷情況,出現一些異常情況,反映他們的銷量下降,而且是急劇下降,他們在2008年一季度銷量只有400噸左右,而2007年初,同期達到900噸,一個季度少500噸,同期下降 58%,這引起了我們局里面的高度重視。”
食鹽作為一種特殊食品,人們每天的消費量基本不變,而榮昌縣的人口數量也基本穩定。因此,當地的食鹽消費總量也應該基本穩定。由于國家實行食鹽專營,正規的供應渠道只有鹽業公司一家。因此,銷量出現58%的下降絕對反常,重慶市鹽務局斷定:一定有私鹽闖入了重慶市場。立即成立專案小組展開秘密調查。
重慶市鹽務管理局副局長李直:“因為開始的時候,不能把面撲的太大,太大了我們擔心一點,把這個消息透露出去之后打草驚蛇,也怕內部出現一些情況。”
調查結果證實,的確出現了假鹽,這些假冒食鹽做得極其逼真,用肉眼難以判斷真假。
重慶市鹽務管理局稽查處處長涂紅:“一檢查就發現有的地方賣的鹽,跟鹽業公司生產的正規鹽,有不一樣的地方,拿上來我們一鑒定一看,真的,還分不出真和假,分不出來然后我們找了兩個專家來看了一下,一看發現,這個里面肯定是假鹽,假食鹽它不含碘,我們用碘試劑一測它沒有顏色變化的,你來試試,你看沒有顏色反應的,你看(這個)有顏色的變化了,這就說明它是合格的,加碘食鹽,左手這邊這個就是用工業鹽加工的假食鹽,我右手邊這個就是鹽業公司生產的合格加碘食鹽。”
消費者買鹽時不可能用專業試劑一一鑒別。因此,如果不找出市場上的假冒食鹽,大量的工業鹽就會進入家庭被當作食鹽食用。那么,重慶地區出現的假冒食鹽究竟有多少?重慶市鹽務局在全市范圍內進行了一場清查。
重慶市鹽務管理局稽查處處長涂紅:“清查下來一看,不得了,總共有15個縣和區發現有大面積的,都發現假的小包裝鹽,這個量很大,來勢很猛。”
重慶市鹽務管理局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他們立即匯報重慶市政府,引起各方高度關注。
重慶市政府副秘書長、食品安全委員會副主任張明樹:“如果說是非碘鹽進入老百姓家庭或者是更嚴重的是有的犯罪分子,把工業鹽當作碘鹽來銷售,那就是完全對老百姓不負責任,對社會不負責任,就意味著咱們老百姓可能在食鹽安全上就會發生重大的問題。”
這種擔心并非杞人憂天,因為重慶市屬于我國碘缺乏重點地區。
重慶市衛生局疾病控制處處長胡渝:“整個重慶四十個區縣,都屬于碘缺乏病地區,當初就是屬于全國7個未基本消除碘缺乏病的省市之一,不光是我們實現了消除碘缺乏病的目標,它就不存在了,實際上自然環境是長期缺碘的。”
如果缺碘,究竟會對人體健康產生什么樣的影響?
重慶市疾控中心副主任肖邦忠:“ 那個碘缺乏對人來說有三個方面的危害,一就是智力發育的影響,二就是體格發育的影響,三就是生殖功能的影響,但表現最突出的在兒童身上,我們可以看見就是甲狀腺腫大,我們重慶市在使用碘鹽前,兒童甲狀腺的腫大率是45%,但是在個別重的地方還更高,可以達到百分之七、八十。”
很顯然,大面積的工業鹽一旦進入百姓家庭,并被長期食用,后果將不堪設想。
重慶市政府副秘書長、食品安全委員會副主任張明樹:“政府接到這個案子報案以后,就立即召開,包括公安、工商,當然鹽務局是首當其沖的,共同組成專案組來調查研究,發現問題就是深究,最后采取統一行動,各負其責。”
案情很快有了眉目,經過對15個區縣查獲的假冒食鹽檢測比對后發現,這些假冒食鹽不僅外包裝一致,其內在成分和含量也都一樣,主要是來自湖北生產的工業鹽。這個結果一出來,重慶市鹽務局領導卻陷入了困惑之中。
重慶市鹽務管理局副局長李直:“我們感到奇怪,因為湖北鹽務管理局和重慶鹽務管理局,它是建立了一種協作關系,我們實行了無縫化管理,它的工業鹽進入重慶工業企業的話它有備案,我們還要對它的工業鹽進行檢查,進入我們的工業企業之后,我們進行檢查是不是那么多,如果中途運走了多少是不行的,因為運走了很可能進入我們的食鹽企業,對工業鹽的監管都備案的,怎么湖北鹽能夠來我們完全不清楚,就感覺到有些迷惑。”
從榮昌縣食用鹽銷量下降58%這個幅度看,湖北來的這批私鹽數量絕對不少。就在自己眼皮底下發生了這樣一起販賣私鹽大案,重慶市鹽務局的神經驟然緊張了起來。
男:但案件調查到這一步,重慶市鹽務局又陷入了一個迷局,本來他們和周邊省區的鹽務部門都簽署了合作協議,實行無縫化管理,凡是周邊省區有工業鹽進入重慶,不管多少都有案可查�?蛇@一次湖北的工業鹽大面積入境,他們事先卻一點都沒有發現蛛絲馬跡。犯罪分子到底是怎么瞞天過海,把私鹽跨界運進重慶的?
追根溯源端掉跨省私鹽團伙
前面我們看到,重慶鹽務管理局從榮昌縣食用鹽銷量驟降判斷,當地一定存在大規模販賣私鹽的犯罪團伙。經過調查,他們果然在十五個區縣的市面上都找到了不少假冒食用鹽四處流通,而且它們都是用產自湖北的工業鹽加工出來的。
這不僅沖擊了當地鹽業市場的正常秩序,更嚴重的是,對老百姓的身體健康構成了嚴重威脅�?墒牵醋院钡倪@批工業鹽從跨境運輸的備案資料中,根本查不出來。于是,鹽務局決定會同公安部門從銷售環節入手,順藤摸瓜。
由于事關重慶市上千萬人民的食鹽安全,又受到了重慶市政府的特別關注,重慶市鹽務管理局立即行動,抽調得力人員與重慶市警方一起開始了艱苦的調查偵破工作。
重慶市鹽務管理局副局長李直、重慶市鹽務管理局稽查處處長涂紅:“關鍵的就是連根拔起,真正挖掉它的根源,徹底端掉它的生產假鹽的這個產業鏈、供應鏈
把這個網絡徹底打掉,那么是誰把湖北產的鹽弄到重慶來做成了小包裝的鹽,或者是誰在外地用湖北產的鹽做好了小包裝鹽運到重慶,通過什么方式運來的。”
通過對假冒食鹽銷售點的地毯式盤查,一周以后,專案組發現了一條重要線索。
重慶市鹽務管理局稽查處處長涂紅:“就在重慶市的榮昌縣,有一個叫彭天貴的地方(銷售點),我們發現了他的假鹽,他自己交待是一個叫于華的人,銷售給他的,而且彭天貴還給了我們一張于華的名片,銷鹽的名片。”
于華是誰?這些用工業鹽加工的假冒食鹽會不會是于華所為?然而,于華查無此人,原來,這是一個假名字,他的手機也已經停機。專案組立即著手,查找名片上所印電話在停機前的主要聯絡人的集中活動區域。終于發現,于華的電話號碼出現在一個小區物業的承租戶名單上。
重慶市鹽務管理局稽查處處長涂紅:“在嘉德園小區租房的租門面的清單里面
發現了這個手機號,但這個人不叫于華,叫徐守華,他租的門面,租了一個嘉德園24號門面,我們到24號門面一看,這真的是一個標準的做假冒偽劣的地下加工廠的好地方。”
徐守華就是于華嗎?嘉德園24號門面就是涉案的假冒食鹽加工廠嗎?專案組立即對目標采取了24小時不間斷監控。監控發現,該門面房平時大門緊閉,只有在一輛牌號為渝B-97863的金杯車駛近時,才半開卷簾門,上下貨物十分神秘。這輛金杯車神秘裝運的貨物是不是假冒食鹽?
重慶市鹽務管理局稽查處處長涂紅:“我們就發現它裝的那個東西就是假鹽,我們對這個車進行跟蹤,跟蹤以后,我們發現它把這些袋裝的東西銷售到了它的附近這些農貿市場,都是晚上送貨,送到農貿市場和送到農貿市場的副食商店,他車走以后,我們對這個農貿市場派人去買那個鹽,買回來我們一鑒定,就跟我們前期查到的這10 多個區縣,湖北產的工業鹽是一樣的鹽質,一樣的包裝,這一下,狐貍的尾巴終于就露出來。”
這時候,專案組斷定,24號店鋪就是假冒食鹽加工廠。從金杯車上卸下來的是大包裝的工業鹽,裝車運走的是分裝成小包裝的假冒食鹽。但是,這里絕對不會是唯一的假冒食鹽加工廠。因為它的加工量不足以鋪開重慶市15個區縣。于是,專案組按兵不動,繼續跟蹤,隨后又發現了另外兩個假冒食鹽加工廠。
重慶市鹽務管理局稽查處處長涂紅:“我們應該說,收網的時機就成熟了,但是我們想這個工業鹽,是誰給他提供的,是通過什么方式運進來的,徐守華他加工好的,這么假包裝食鹽是誰給他銷售出去的,這個網絡我們必須要搞清楚。”
專案組兵分兩路,經過三個月跟蹤調查后發現,重慶市的三個假冒食鹽加工廠都由徐守華負責,他們用來加工假冒食鹽的湖北工業鹽都來自廣東,由一個名叫譚正兵的人從廣州三眼橋貨場購買。再通過卡車運輸到重慶,分裝后銷售到各區縣的農貿市場和小商店。
重慶市鹽務管理局稽查處處長涂紅:“真相大白,動手的時機就成熟了,重慶、廣州同時動手,在一周的時間內把將近20個嫌疑人,一舉抓獲,無一漏網。”
是誰打開假鹽的市場大門?
分布在重慶和廣州兩地的涉案人員被警方一一抓獲,他們終于得到了法律應有的懲罰,這起制售私鹽案到此似乎可以告一段落了。但在我們看來,案件背后還有很多謎團還沒有解開。工業鹽的產銷運輸都有嚴格備案,徐守華團伙制售假冒食鹽前后達三年之久,購買的工業鹽數量巨大,他們怎么能在這么長時間里,都一直暢通無阻?到底是誰給他們打開了進入食鹽市場的大門?
在采訪中,記者注意到,重慶也是我國重要的鹽產地,其產品只有很少一部分被加碘做成食鹽,其它絕大部分做了工業鹽。
重慶市鹽務管理局局長陳逸根:“我們重慶,鹽的生產總量是150萬噸,食用鹽只有25萬噸,所以有125萬噸都是工業用鹽。”
既然重慶本地有大量工業鹽,徐守華團伙為什么還要花長途運輸費跑到廣東去買工業鹽?
重慶市鹽務管理局稽查處處長涂紅:“為什么徐守華要舍近求遠,跑到廣東去買工業鹽,因為我們重慶市對工業鹽實行了監督管理,就是工業鹽簽定合同,要進行備案,我們的鹽廠都是直接供應給兩堿化工企業,不向第三者出售,所以重慶這個徐守華、譚正兵他們在重慶是買不到工業用鹽的。”
那么,譚正兵在廣東是如何買到工業鹽?
犯罪嫌疑人譚正兵:“誰都可以買得出來,不需要帶什么很嚴格的手續,不管哪一個你只要有錢,都可以買出來。”
記者:“那你在貨場買鹽的時候,它有沒有問買這鹽做什么?”
譚正兵:“沒問,你去了解,不要手續的,廣東那邊那些鹽是敞開賣的。”
記者趕到了廣州市郊區的三眼橋貨場。譚正兵購買的湖北產工業鹽全部來自這里。記者發現,這里幾個倉庫都堆放著大量的工業鹽,從外包裝上看,以湖北產的居多。但是,當問到貨場工作人員時,不管是誰,都是一問三不知。
記者:“是工業用鹽嗎?”
工作人員:“是什么鹽我也不懂。”
記者:“平時拉的車多不多?”
工作人員:“我不清楚。”
記者:“這個老板想買鹽找誰?”
工作人員:“買鹽啊,買鹽你找……”
記者:“找誰?”
工作人員:“我不清楚,我們找鹽老板,你到旁邊去看。”
這些人一聽說要買鹽都很警覺,這是因為,重慶市法院公開審理徐守華譚正兵制售假鹽案時提到過這個貨場。譚正兵入獄后,頗有一些不服,他認為三眼橋貨場敞開賣工業鹽害了自己。
犯罪嫌疑人譚正兵:“我真的覺得確實太冤了,你說要手續的話,我根本就沒有今天。”
記者:“為什么要手續的話你不會有今天?”
譚正兵:“因為我沒有手續嘛。”
其實,像譚正兵這樣因為用工業鹽制售假冒食鹽而入獄的大有人在。
重慶市鹽務管理局局長陳逸根:“據統計2008年,全國鹽業查處違法案件是7萬多件,移送公安部門和司法部門,追究刑事責任的是500多件。”
制售假冒食鹽如此猖獗,究竟是什么原因?
重慶市鹽務管理局局長陳逸根:“我覺得原因是深層次的,由于監管不力,法制不完善,所以對鹽資源的開發,對鹽業生產企業的設立,對鹽業經營企業的,這條件我們都太寬松,所以就造成我們一哄而上,然后就是失控。”
據介紹,我國目前共有制鹽企業約3000家,年產原鹽6800萬噸,其中食鹽只有800萬噸,占總產量的13%,其它都是工業用鹽。但是,很多工業鹽生產企業都悄悄賣起了食鹽。
重慶市鹽務管理局局長陳逸根:“3000多家鹽業生產企業進入食鹽定點生產系列的,只有96家,所以大部分企業沒有食鹽生產資格的,但是它們都在賣食鹽。”
工業鹽生產企業為什么賣起了食鹽,甚至,有的還要直接以工業鹽冒充食鹽?
重慶市鹽務管理局局長陳逸根:“食鹽的價格相對于工業用鹽來說比較高一些
生產食用鹽和銷售食用鹽,都是有利潤的,但是兩堿工業用鹽就是隨行就市,在鹽產大于銷的時候,兩堿工業用鹽的價格就往下面走,生產兩堿工業用鹽,只能夠保本甚至是虧損經營。”
之所以存在這種行業性壓力,陳局長認為,根源在于國內制鹽行業準入門檻太低。
重慶市鹽務管理局局長陳逸根:“對企業的設立它門檻很低,或者基本上是沒有門檻,那么相對于發達國家來說,比如說美國也是全世界產鹽第二大國,美國年產銷量是4500萬噸,它只有產銷一體化的,6家鹽業公司,我們現在是鹽業生產企業和鹽業流通企業,現在將近是五千家。”
半小時觀察:
可以說,這起私鹽案揭開了困擾鹽業的一塊傷疤。一方面,工業鹽企業數量多規模小效益低管理混亂,另一方面,食用鹽市場卻因為有《食鹽專營辦法》這道門檻,利潤誘人。難怪大量的工業鹽就會想方設法通過各種非法渠道流向食用鹽市場,以牟取超額利潤。但問題的癥結還不僅是這些,有資料顯示,國內現在有大大小小制鹽企業約3000家,加上批發銷售環節號稱共有5000家鹽企,惡性競爭在所難免。看來老百姓的鹽罐子能否平安,除了打擊私鹽,更得破除地方保護,根治鹽業市場的亂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