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車展公眾日已經開放有兩天了,不出意料的,各展臺上的新能源車型逐漸成為車展主角,成為車展重點關注對象,而就在離廣州一百多公里以外的珠海,一場新能源造車夢也正在悄悄萌芽。這事要從格力收購珠海銀隆說起,那時間的消息在業內可算是掀起了一場跨界造車的大風波。這本來是中興通訊的生意,卻被董小姐以高出幾倍的價格搶走了,中興自然不服,“一氣之下”和珠海政府簽署了《項目合作框架協議》,開啟跨界造車的征程。
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目前已有上千家企業來摻和了。但真正擁有自主研發能力的企業卻不多,多半是組裝的產品。以開發布會聞名的樂視,還沒見到成品車,就被自己的汽車計劃給拉下水。蘋果甚至在集合了近兩千人多的汽車團隊之后,也叫停了造車計劃,還有波導,華為等等,造車計劃都沒有的得以實現。這么多前車之鑒擺在眼前,就連曾經一同競爭銀隆的格力電器都因為頂不住外界的質疑,在收購銀隆公告發布僅僅過去了半個多月,一波三折的格力跨界造車最終以珠海銀隆基于表決結果決定終止本次交易,董小姐造車決心再大,最后還是迫終止籌劃發行股份購買珠海銀隆而告終。
而中興一個在手機行業的企業,造車成功率能有多大?
首先要解決的是造車資質,以及電池,電控技術,電機等問題。據內部消息,中興智能汽車制造及研發基地項目在廣州珠海奠基,共占地1200畝,總投資146億元。旗下子公司中興派能也已經開始進行動力電池的研發和生產。此外,電機和電控的技術也均為自主開發。
雖然已經具備了資質、生產基地、技術、資金儲備等造車的關鍵籌碼,但相關的配套設施才是長久的關鍵。
珠海建立制造及研發基地,目的是為了在已有車型上進行移動互聯技術升級改造,中興的無線充電解決方案,在汽車通訊以及新能源汽車配套設備所需技術與通訊設備所需技術有共同之處,比如,其所建設的基站設備技術在新能源車電控技術可以貫通。
國內外車企的聚焦點大多在造車四大工藝上,對網絡的整合并不具備優勢,而中興在網絡技術上積累了多年的經驗和儲備力量,這次跨界到新能源倒是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視的競爭力。
現在對中興來說,基本上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了。自從工信部下發了《意見稿》,新能源牌照便成了新能源車企最頭疼的問題,工信部的考核標準也越來越“詭異”了,黑馬敏安拿到第五張牌照,成功帶“偏”了工信部的審核套路,據說第六張牌照可能是小康。我已經能想象到未來號稱新能源車的三輪滿大街跑的畫面了。
中興的自主研發能力值得肯定,進軍新能源客車市場也相當有潛力的。不過,如果中興真的要想在造車領域獲得成功,就必須研發出創新的客車產品,才能在競爭激烈的新能源客車市場上有好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