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半年,海馬實現營業收入51.03億元,同比下降22.11%;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2437.33萬元,同比下降86.04%。根據官方解釋,海馬利潤下降主要是汽車銷量同比下降所致。
海馬汽車集團旗下包含房地產、商務會館、物業公司、金融投資、小額貸款等業務。業務龐雜和分散的布局影響了主營業務的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海馬汽車的整體利潤。如果簡單用“凈利潤”/“銷量”來計算,海馬汽車的單車利潤為2437.33萬元/7.17萬輛,即339.93元/輛,不及吉利汽車單車利潤的二十分之一。
近日,海馬汽車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馬汽車”)公布了上半年財報數據。數據顯示,2017年上半年海馬實現營業收入51.03億元,同比下降22.11%;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2437.33萬元,同比下降86.04%。
多因素影響 海馬上半年銷量下降近三成
根據官方解釋,海馬汽車利潤下降主要是汽車銷量同比下降所致。數據顯示,2017年上半年海馬汽車共銷售7.17萬輛,同比下降29.15%。其中,主力車型海馬S5銷售3.39萬輛,同比下降27.25%,這在2017年SUV持續增長的情況下顯得格外刺眼。
不僅如此,海馬旗下大部分主力車型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2017年上半年,海馬M3共銷售0.9萬輛,同比下降48.86%;福美來銷量僅為0.72萬輛,下滑幅度高達66.67%。而稍微有所起色的海馬M6也僅銷售0.71萬輛,同比增長9.23%。另外,與今年1月上市的2017款S7為海馬貢獻了0.94萬輛的銷量,可算是唯一的亮點。
海馬汽車2017年上半年財報
海馬汽車上半年表現不佳的原因眾多,中國市場整體放緩是其中之一。行業產銷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乘用車在上半年共銷售1125.30萬輛,同比增長1.61%,增速比上年同期減緩7.62個百分點,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也表示,目前來看,這是史上最差的半年車市銷量表現。
除此之外,海馬自身存在的問題似乎才是最為致命的。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在瀏覽某投訴網站時發現,海馬車主對他的海馬S5頗多不滿,“我2014年買的車,現在這車不僅輪胎易磨損,還有后備箱漏水、車身異響、倒檔打齒等問題,經多次向售后反饋問題尚未解決,最近空調又開始噪音增大,不知道海馬汽車是不是網上傳說的那樣,最近五年即將消失,按現在這樣的售后服務,這種情況就有可能出現”。產品質量及售后服務飽受詬病且無所作為,長此以往,品牌力較弱的海馬,必然會雪上加霜。
另外,海馬過于注重單一產品,忽略了均衡發展也是其銷量下滑的原因之一。海馬汽車銷售有限公司銷售部部長張樹槐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2016年海馬S5共銷售10.26萬輛,成為海馬汽車歷史上第一個年銷量突破10萬臺的超級單品,所以今年我們將持續以海馬S5為核心,持續聚焦,打造明星產品家族。然而,進入2017年以后,海馬S5銷量卻一路下滑,7月銷量僅為2730輛。就像“雞蛋放在一個籃子”,一旦主力車型受挫,海馬的銷量勢必會大幅下降。
2017款海馬S5
“不務正業”至盈利能力不足 海馬單車利潤僅300多元
除銷量下降外,錯綜復雜的業務板塊也是海馬利潤下滑的重要原因。海馬汽車財報顯示,海馬汽車集團旗下包含房地產、商務會館、物業公司、金融投資、小額貸款等業務。如此繁多的業務必然會降低海馬汽車板塊的投入,也在一定程度上放緩了新車的研發和量產,甚至影響到汽車銷量,從而降低集團的整體利潤。
從單車利潤來說,海馬的盈利能力實在低的夸張:如果簡單用“凈利潤”/“銷量”來計算,海馬汽車的單車利潤為2437.33萬元/7.17萬輛,即339.93元/輛。且不說與高檔車品牌相比,就是與一些自主品牌相比,海馬的單車利潤都少得可憐。以今年風頭正勁的吉利汽車為例,吉利汽車上半年凈利潤同比飆升128%至43.43億元,銷售汽車53.06萬輛,單車利潤為8185元。相比之下,海馬不及吉利二十分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海馬汽車也在嘗試以推進新能源汽車業務發展戰略的方式尋求突破,然而收效甚微。數據顯示,2017年5月上市的海馬愛尚EV當月僅銷售279輛,雖然4、5月有所增長,但仍在500輛左右。
為了實現提升銷量,提高集團利潤的目的,海馬制定了下半年的一系列計劃。產品品質方面,海馬將推進全新動力總成戰略,組建動力總成研究院,籌建海馬歐洲技術中心,提升軟件開發能力。
另外,新車方面,海馬將加快推進整車技術創新,確保S5商改、S5 young/CVT、F7下半年如期上市。在如此多的計劃“加持”下,海馬汽車下半年能否交出一份滿意的財務報表呢?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