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的冬天,不是總像老舍前輩寫得那樣富有詩意,有時候也遭遇尷尬。
馬純濟喜氣洋洋,今年1-10月份,銷售整車15.5萬輛,同比增長20.1%。本就豐潤的臉上,眉角眼梢一含笑,就滿面綻放著圓滿了。他是到物流園觀看重汽新車節油挑戰賽的。
突然,喊聲響起:“書記來了,董事長來了……”
寒冷的時節,恰逢一種圍堵。
用戶急切:“馬書記,急等著提車,提不出,咋辦?”他們知道領導來了,都圍攏過來。
“給我時間,大家放心!”馬純濟鄭重承諾著。
他知道企業在加班加點地生產著,訂單急劇增加,一時生產不出,他也確實著急,但形勢喜人,他禁不住喜上心頭。冷風吹著他稀疏的已是黑白夾雜的頭發和一旁稀疏的泛黃的樹葉,喜鵲頻頻鳴叫著,仿佛傳遞著產銷兩旺的捷報。
也是像現在一樣寒冷的時節,也是一種圍堵。
那是17年前,剛到中國重汽上任的馬純濟,被上訪的職工圍了起來。
10多個月沒發工資,此起彼伏的討薪聲浪中,激蕩著焦灼。同時,眼神里還流露出對他“馬到成功”的期盼。
“給我時間,大家放心!”馬純濟鄭重承諾著。
一陣冷風吹來,吹到他圓乎乎的臉上和滿頭黑發上。遠處的楊樹稀拉著黃綠相間的葉子,喜鵲的叫聲,此時聽來透著酸楚和苦澀。
他心里能不復雜嗎?原來的中國重汽集團,特大型企業集團,職工12萬人,由中央直接管轄。后來舉步維艱,下放重組,馬純濟承接來重擔:負債高達129.67億元……
如今,窺濟南東部雄視群樓的重汽科技大廈之一斑,可推知企業“全豹”,這個拔地而起的“感嘆號”,仰天感嘆著人間奇跡!這驚天動地的感嘆,是由滾滾不已的車輪聲轟鳴而成,從濟南北部滾滾東去的黃河,分明聽到了這雄壯的民族之聲!
一
創新是人類前行的巨大引力,在無限的時空中,書寫著歷史。
對于重汽來說,創新就是企業的基因,代代傳承,延生著不竭的篇章。重汽把自己當成一個零部件與民族緊緊擰在一起,與時代同行,與國家共進,是創新使這個企業一次又一次為國爭光。
1958年,北京,長安街,寒風,一個人發癡般地等著,張望著,終于來了一輛捷克斯柯達卡車,他纏上車,問著,畫著,驚嘆著:“能拉8噸啊!”他就是中國重汽的前身濟南汽車制造總廠的副廠長王子開。廠子剛成立,就主動請纓制造國產重型卡車的任務。圖紙、樣車……沒有,共和國連一輛自己造的重卡都沒有,別國的卡車在這里也不容易看到,這才有了他的長安街上找車,問車。
他們要為國造車,1960年4月,中國第一輛自主開發的重型汽車產品——黃河JN150,問世了!5月4日,毛主席深情地撫摸著剛下線的新車,贊揚“黃河”車是中國工人階級奮發圖強、自力更生的豐碩成果!
從此,我們有了兩條“黃河”——“母親河”黃河,生生不已,奔流不息;國產車“黃河”,亦如大河奔流,奔流在祖國大地上。
上世紀80年代初,經濟的迅猛發展,使汽車工業“缺重”問題日益凸顯。國家以宏大的氣魄,成立中國重型汽車工業聯營公司,后又更名中國重型汽車集團公司,成為計劃單列企業,中央副部級單位,下屬63家企業,分布在山東、陜西、重慶、浙江、新疆等14個省市自治區。這個原中國重汽集團,全面引進并實現了斯太爾技術國產化,展現著重卡的威武,向著世界先進水平,勇猛地推進一步。
這樣強大的陣容,這樣雄厚的實力,仿佛龐大的聯合艦隊,暢游在大海上,有著廣闊的前景。然而,市場經濟洶涌的波浪,任性地搖動著計劃經濟組成的艦隊,也許起初的搖動并未在意,當感覺到嚴峻時,已是驚濤拍“艦”。
破產?還是重組?這是個問題!
二
何去何從?一個企業在等待著生死攸關的抉擇。
一級級的調查研究,一次次在進行。黨和國家領導人,在慎重思考著:如果破產,將給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帶來重大損失……
根據國家需要,從民族汽車工業大局出發,2000年第74次總理辦公會議決定,原重汽集團一分為三,分別下放山東、陜西、重慶,將重汽主體部分下放山東管理,保留“中國重汽”名稱。調任濟南市副市長馬純濟擔任中共濟南市委副書記兼中國重汽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
畢業于上海理工大學,從工人到車間主任,32歲就擔任一家汽車企業的廠長,當了濟南副市長,又分管工業,幫助處理過不少企業的困難,甚至解決企業的危機。他算得上懂經濟、懂企業的領導,可當重汽的擔子壓來時,他還是大有泰山壓頂之感。
國內的、國外的來要債,職工要工資,7萬多人要分流5萬多……怎么樣使這個因陷入絕境而下放的企業起死回生?
三
馬純濟在重汽察看著。他發現保險箱的門沒鎖,拉開一看是空的,他幽默地說:“空好,空了就有容,有容乃大。咱要做的是讓空不空!”
也確實還有不空——位于濟南市中區黨家莊的山上有幾千輛庫存車。在這各種車當中,馬純濟看到了“黃河”車,他的心中一震,耳邊響起激昂的旋律:“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他掉下了淚水,淚水滴在銹跡斑斑的“黃河”車上。他從小在濟南長大,到黃河邊上戲水,到千佛山頂上眺望黃河,他對黃河有感情。“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縱經九曲十八彎,黃河從不忘入海的初心,總保持強大的動力,重汽要像黃河一樣奔騰,要創新如流,奔流不已,縱有泥沙,縱有曲折,前行不怠!
民族需要黃河,黃河不能斷流;國家需要“黃河”,“黃河”不能停產。“保衛‘黃河’”!
馬純濟在第一次干部大會上,扳著手指,洋洋灑灑講出中國重汽的十大優勢,激發出大家的熱情,把庫存車拆了,翻新零件,再作使用。這閑置已久的庫存,一經盤活,就成為當初重汽的實在的物力。
閑置就是浪費,激活就是力量。重汽這臺大機器需要的正是激活,如何激活呢?
四
創新,促進產品不斷升級,這是最直接的激活。
2001年1月18日,新的中國重型汽車集團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他們深切地感到對斯太爾技術,強調消化吸收多,再創新不夠。時不我待,他們不愿“潛龍勿用”,急于“飛龍在天”。2001年5月就推出了在斯太爾91重型汽車平臺基礎上改進的“飛龍2000”系列中型汽車。
飛龍,技術不太理想,市場反映也不如人意。但馬純濟在大會上大講特講:“以前我們只是照抄照搬,比著葫蘆畫葫蘆,現在比著葫蘆畫了個瓢,這就是創新!今后我們要深度消化吸收再創新,要培植金種子,種金葫蘆、寶葫蘆!”他們需要的是創新的勇氣和熱情。
他們眼觀著歐洲技術,耳聽著客戶需求,改進低風阻駕駛室,開發國際水平的空調系統,設置符合人機工程的新型儀表臺,采用數控總線結構的電器控制系統更是開國內重型汽車之先河……這款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斯太爾王”系列一推出,就備受關注,2003年推向市場取得當年1.5萬輛的銷量。中國重汽集團企業發展部常務副總經理段守泉感慨:“斯太爾王的成功讓中國重汽從從破產的邊緣站了起來!”
2004年銷售收入233億元,比2000年增長了3.76倍;銷售重卡45258輛,比2000年增長11.9倍。
重汽大大嘗到了消化吸收再創新的甜頭,同時,他們也清醒地看到,斯太爾技術在國內大面積擴散,產品同質化嚴重,市場競爭日益激烈,怎么辦呢?
創新,再創新!重汽技術中心副主任丁惟云對記者說,在與沃爾沃合資協議簽訂一年后的2004年10月28日,新一代重型汽車豪濼(HOWO)下線。擁有100多項自主專利,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的豪濼(HOWO),2005年投放市場后,當年產銷11201輛。
我們知道,原來水泥攪拌車和高空泵車行業,由日韓車壟斷,重汽利用豪濼(HOWO)技術去一“攪拌”,格局立變,打破了長期由進口產品壟斷的局面,填補國內空白。
一個人要受重視,需要有其資本;一個企業要受尊重,需要有其實力。在世界著名卡車公司——德國曼公司的主動接觸下,經過一年多的談判,2009年10月7日,雙方正式簽約,中國重汽與曼全面合作。2011年4月上海車展上,隨著“汕德卡”曼技術產品的推出,揭開了重汽與曼公司合作產品成果展現的序幕。
在HOWO-A7的基礎上,配備曼技術D20發動機,中國重汽歷時3年開發的具有世界品質的高端重卡T7H實現批產,這是新一代國產品牌的產品。曼公司TGA的國產化車型C7系列重卡也已正式投產。2015年曼技術產品(T/C系列)產品產銷已達14631輛。
這一款款新車的推出,都需要強大的技術支撐。中國重汽集團綜合行政部總經理顏世國說:“我們重汽,13年間,累計投入200多億元用于技術改造和產品研發。”
重汽宣傳部部長宋志君向記者介紹,2001年改革重組之前只有1個系列78個車型,目前已發展到涵蓋重、中、輕、客、特和工程機械等各個方面,具有公告車型2863個,底盤1286個。
黃河洶涌奔騰,銳不可當,是其有開放的胸懷,吸納著支流之水,一路東去。重汽也是上善若水,放眼世界,汲取著頂級養分,和合成勢,氣吞萬里。
60年的重汽,一直涌動著黃河精神,奔騰著不竭的創新力量。2016年9月19日,記者體驗了創新產品——中國重汽I代首款智能卡車——也是中國首款智能卡車。中國重汽集團總經理蔡東充滿了激情,一介紹智能卡車,兩眼放光。他滿懷信心地說:“我們重汽,立足自主,開放合作,突破車輛智能化、網聯化核心技術,通過創新驅動,構建智能卡車全新平臺,全力開發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的系列智能卡車產品!”
五
春天依無邊芳草絢麗出氣象,夜空靠無量星辰集約出璀璨。
企業呢?
多少企業靠擴張規模著自己的天地。
芳草生生不已,星辰循循不息,皆不妄為,依道而行,所以天長地久。
企業,有的在擴張中活,有的在擴張中死,有的在擴張中不死不活。
中國重汽在擴張中壯大,在全國重卡這個叢林里,像雄獅,嘯傲出活力,奔放出生機,抖擻出王者風范。
一個大企業,戰略布局的好壞是決定興衰的重要因素。
深諳此道的中國重汽,在用心地推動著自己的擴張。
在國內,控股柳州運力,組建湖北華威,收編山西大同齒輪,還有福建、新疆……
在國際,成功與德國曼公司進行戰略合作,意欲打造百萬輛級旗艦企業。
在一系列令人眼花繚亂“重拳”出擊后,中國重汽加快了企業規模擴張的速度,迅速發展成為行業中惟一一家擁有國際先進水平發動機、變速器、車橋等關鍵零部件體系的企業。
中國重汽是一個嘗過大苦頭,吃過大甜頭的企業,驚心于大風大浪,動魄于大起大落,悲歡于大合大分。一個閱歷如此豐富的企業,在新的擴張中,既大刀闊斧,又小心謹慎。
國家大力支持汽車產業發展,提高產業集中度,盡快形成擁有國際知名品牌和核心競爭力的大中型企業集團,并支持汽車產業兼并重組,優化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這一切,都放射出發展機遇的光芒,中國重汽強烈地感受到這種強光,他們在大西北尋尋覓覓。
找好一個支點可以撬動地球,選好一個基地可以促進企業發展。在大西北,中國重汽把戰略基地選在哪里?他們派出精銳的偵察隊伍。在這個時候,選擇決定命運,能不慎乎?
在中國重汽發展的歷史上,盲目求大是有過慘痛教訓的!
費思量,難抉擇。失敗的兼并重組,在選擇對象時就埋下失敗的種子。頭腦發熱的匆忙決策,往往像燙手山芋,拿著痛苦得要命,扔又扔不掉。因此,中國重汽慎之又慎地選擇。他們考察過許多地方,后來重點在四川尋找。
中國重汽在與原成都王牌和地方政府接觸,眼睛為之一亮,政府的優惠政策、便利的交通、物流條件、原成都王牌成熟的市場和輕卡產品基礎,這些都吸引著中國重汽。
四川成都王牌這家民營企業,曾以中型載貨車生產排名全國第三。 智者知止,成德王牌的決策者看到了市場競爭的激烈,知道發展進入瓶頸,再靠自身打拼,前景不妙。因此,主動尋找,努力想嫁出去。
雙方一拍即合,“百日閃婚”。2010年9月28日重組成立中國重汽集團成都王牌商用車有限公司,中國重汽集團持股80%,成都王牌汽車集團持股20%,投資30億元人民幣。
重汽王牌2016年1-11月,銷車3.1萬輛,重組以來累計銷售16萬輛。談到這驕人的業績,中國重汽集團董事長馬純濟欣喜地說:“成都王牌加入中國重汽不論對國家的西部大開發戰略也好,還是中國重汽的產業鏈擴展也好,都有著不同非凡的意義。”在成都王牌的辦公樓上,高掛著馬純濟的題字:“建百年重汽,創世界王牌”,這表達出他對企業的殷切期望。
中國重汽真的已經做大做強,已經形成卡車、商用車、特種車、濟寧商用車、成都王牌、福建海西等6大整車生產基地,以及濟南、青島、泰安、隨州、柳州等多家專用車生產基地。
六
“2015年,對商用車企業來說是很嚴峻的一年,重卡行業跌幅達30%,而重汽是唯一一個市場份額在提升的企業。”中國重汽市場部總經理劉正濤說這話時,臉上洋溢著甜蜜的笑容。
產品究竟如何,市場最有發言權。我們從一個用戶的故事來感受。江蘇無錫的付忠艷,是一家物流公司老板,2014年4月,買了汕德卡C7H,跑了100萬公里,只用了26個月,創出百萬公里無大修的紀錄,這樣寶貴的數據,對于國產重卡來說,具有里程碑意義。2016年7月4日,當這輛汕德卡第一個完成百萬公里挑戰時,中國重汽頒發了20萬元的現金大獎給車主付忠艷。
中國重汽的銷售好,除了車好,重要的還有他們由生產型企業轉為生產服務型企業,對用戶的至誠,閃亮了“親人服務”的金子招牌。記者到成都,去重汽王牌采訪,“車堅強”的故事,令人感動。2013年4月20日的四川雅安蘆山大地震后,一幅由中新社記者拍攝的地震時受損的王牌汽車,被譽為“車堅強”的圖片快速在網上傳播。公司聞訊后,立即開展“特別尋親”活動,并鄭重承諾:尋找“車堅強”車主,免費贈送一輛王牌新車,并為災區受損車輛一律實行免費維修。“車堅強”車主程金強感動萬分,連聲說:“地震時,要不是王牌車的剎車好和駕駛室結實,我早就沒命了,感謝成都王牌!” “車堅強”用受贈新車,免費為鄰里鄉親拉送災后重建物資,使愛心得到堅強傳遞。“車堅強”的正能量有力地拉動了銷售,使雅安地區的市場銷售猛力上揚,產品銷售較同期增長了3倍多。
重汽懷著對用戶的真誠,不斷完善“親人服務”,不斷創新營銷模式。誠為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自然也是企業之道。以誠取勝,成為重汽的法寶。
重汽建立以客戶為中心的生態系統,利用大數據驅動企業管理的智能化升級,實現大規模的客戶個性定制。客戶在重汽找到了“親人”的感覺,擁有個性定制的產品,那如意的滋味,是難以言喻的。
七
創新,驅動著質量不斷提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重汽的質量之“善”,得益于其“器”之“利”。在重汽科技大廈采訪了解到,僅自2010年新址項目啟動以來,5年內共投資實驗設備和信息化軟件建設7.318億元。現濟南汽車檢測中心已擁有“國家認可實驗室”、“汽車新產品檢測機構”、“國家重型汽車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等資質,435臺套先進的儀器設備,基本覆蓋商用車從材料到總成部件再到整車全部檢測項目……
中國重汽質量部部長范建明對記者說:“與曼合作后,我們的產品質量顯著提升。”
2009年,德國曼公司在市場上購買了2輛A7重卡,按照曼標準評審,對問題貼條。這一摸底,看到重汽的產品與曼存在很大差距。
虛心的重汽,對著自己的差距,狠狠地下刀了,那痛苦和艱難,真是刻骨銘心啊!
從2010年到2013年,重汽按照曼的質量管理理念,針對發動機、車橋、駕駛室等零部件嚴格按照曼公司的試驗、釋放流程進行釋放,硬生生地將曼技術整車故障率降低了50%以上。
為確保質量,相關生產單位設置了多個“質量門”,重汽的各工廠也在逐步實施質量提升管理理念,力求打造高品質的合作產品。
汕德卡出來后,曼又買了1輛,跟曼、斯堪尼亞的產品一起在試驗場做測試。這次,曼方面的人員笑了,重汽人笑了——汕德卡的主要性能指標已經能與這兩大國際品牌齊肩了。
記者到杭州,去中國重汽杭州發動機有限公司采訪,杭發人談到在生產發動機上,為了達到曼公司的質量要求,連說“難,難。難……”
D08發動機是曼公司生產的主力機型之一,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其排放已完全達到歐六標準,德國專家覺著杭發生產起來很困難,擔心達不到曼技術的要求。 D08項目剛開始干,曼公司就反復說不好干,為了強調制造這款發動機的難度,還講了曼在印度的公司也引進了這款產品,干了較長時間,一直不太順利。
面對這個局面,董事長馬純濟提出了12字要求:“長志氣、爭口氣,造精品、創佳績。”
總經理蔡東嚴肅地說:“必須向曼公司對標、看齊,質量上的任何過程、任何結果都要達到曼的水平,任何人不能有一絲一毫的懈怠!”
也難怪曼公司的人員眼神里閃著問號:杭發干得了嗎?D08發動機,鑄件基本壁厚平均只有5個毫米,這種高難度,就是在德國,靠著優異的技術能力和優良的生產條件,加上曼公司還有一支經驗豐富的專家團隊為產品做后盾,即便這樣,到目前為止,德國D08機體原廠鑄件成品率也只有85%左右。
杭發原來生產的斯太爾發動機壁厚有十幾個毫米,留的設計余量比較大,鑄造時薄一點、厚一點影響不大,而D08發動機不僅薄一點厚一點不行,而且幾克的微量元素都要控制好,否則失之毫厘、謬以千里。
面對極大的挑戰,杭發人興奮起每一個細胞,將幾十年的技術積累和對發動機的理解全部調動起來,對每一個精度尺寸進行測量,對200余臺設備、上千個加工動作進行逐一確認,設立多個質量門,10余個在線檢測點,用了兩年多的時間達到甚至超過了曼生產線的質量水平,同時建立了機加工生產監控系統、刀具管理系統等信息化控制手段。
德國專家到杭發進行產品審核和過程審核,他們“沒想到”,他們真的“沒想到”!“杭發做得好!”他們張揚地打著手勢,禁不住地贊嘆著,“杭發做得很好!”
造車之難,莫過于造發動機,攻了堅克了難的杭發人,熟悉西湖的杭發人,此刻真的是“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賞心悅目。一旦熟練了這發動機的“西子”,便是“淡妝濃抹總相宜”。
八
在重汽看到了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的題字:“中國重汽,國之重器!”
“國之重器”,中國重汽是當之無愧的!
“國之重器”何以鑄就?
重汽黨委副書記于有德對記者說:“重汽有個好領導班子,有個好班長馬純濟,他很好地發揮了領頭人作用!”
是的,重汽的領導集體以實際行動在中國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宏偉篇章中書寫了光彩的一頁!
好班子帶出好團隊,好團隊干出好成績,這是重汽的真是寫照。
企業即人,重汽的輝煌,說到底是人的燦爛!
馬純濟一到重汽就提出了:“用人品打造精品,用精品奉獻社會。”這成為企業的價值觀。
正是因為有人,才有了那么多專利。改革重組以來,中國重汽獲得國家專利權從0項發展到3462項,連續多年位列中國重卡企業第一位。重汽的工程技術人員中,獲得全國汽車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及各分委會副主任委員或委員17人,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理事2人,國家質檢總局缺陷汽車召回鑒定專家4人……這為提升行業話語權,引領行業發展方向奠定了基礎。
記者采訪了重汽集團組織部部長劉景貴,他說:“從改革重組、到紅籌上市、再到資本運作,無論企業體制機制如何變化,公司組織機構如何改革,堅持黨的領導從來沒有變,黨組織在企業的領導核心和政治核心地位從來沒有變。”
重汽始終堅持一把手兼任黨委書記,在黨委領導班子中設立專職書記,全面負責企業黨建日常工作;始終堅持重大事項提交集團公司黨委會討論決策,然后提交董事會按照法定程序辦理。馬純濟多次強調:“堅持黨的領導是企業發展的最大優勢,這是我們戰勝一切困難、實現發展進步的最有力保障。”
中國重汽是“全國文明單位”,集團公司黨委是“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中國重汽有8000多名共產黨員,占企業職工總人數的近四分之一 。馬純濟常說:“優秀人才就在共產黨內,黨員隊伍是企業的骨干之骨干。”
記者向劉景貴了解了重汽有名的“十百千人才工程”——培養幾十個技術帶頭人、上百個技術骨干、上千個技師。先后與國際、國內十幾所重點院校和科研機構合作,培養一大批優秀創新人才。企業先后有18人獲省級“技術拔尖人才”稱號,有118名優秀科技人才獲科技專家或青年科技專家稱號,擁有省市首席技師30余名。這些人才絕大多數都在黨的隊伍內。
記者來到重汽集團濟南卡車股份有限公司,走進焊裝一車間,采訪了維修鉗工刁統武,他話不多,似乎還有些靦腆,可他一走到一臺臺的焊接工裝旁,反映就那么靈敏,與回答記者提問時木訥,判若兩人。他練就了一整套“絕活”,側耳聽一聽,伸手摸一摸,搭眼看一看,就能快速發現設備故障。他現場解決了很多設備難題。36歲的刁統武,已成為山東省齊魯十大金牌職工、山東省技術能手。記者從車間里走到樓上,看到了“刁統武創新工作室”。他帶的徒弟,都已達到了工人技師的水平。
記者在重汽的許多車間,看到了一塊塊圖文并茂的展板,比如在濟南動力公司就展示著“李俊龍凸輪軸裝入法”、“艾金龍鏈條快速更換法”等等,這些都是一線工人發明的創新裝配作業方法,他們特意用員工的名字來命名,就是要激勵大家的創新熱情。
據劉景貴介紹,中國重汽有一整套激勵機制: 建立企業首席技師制度,發放首席技術津貼;施行非領導職務職工崗位晉升管理機制,搭建高技能人才多渠道晉升平臺;出臺“金藍領”培訓項目實施方案,培養青年技術人才……
這些普通的最基層的員工,也許單個人的作用是微小的,但無數的微小,就聚集成磅礴的力量,就成就重汽的大業。正是:“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江河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黃河源頭是涓涓細流,隨著眾水匯流,流之又流,漸流漸大,滔滔東去,雄壯成天下大觀。重汽的血液中流動著“聚細流為江河”的“黃河精神”,才能由中國重型汽車工業的搖籃,壯大成我國最大的重型汽車制造基地。
九
創新,拓展著發展空間。重汽創新觀念,創新戰略,創新路徑,在國際大舞臺上,與高手同臺競技,展現出中國雄風!
重組之初,重汽出口近乎為0,目前,重卡出口量已占行業出口總量的40.2%,連續12年牢牢占據中國重卡行業的出口首位。重汽車的出口量,已占總產量的30%多。
中國重汽集團國際部總經理蘭俊杰向記者介紹了情況——2010年--2015年,重汽整車出口累計銷售16.2萬輛,產品遠銷到世界107個國家和地區,高端產品進入了澳大利亞、新西蘭、新加坡、臺灣、香港和東歐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市場,實現了過去主要以非洲、東南亞等發展中國家市場為主逐步向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拓展。
中國重汽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前三季出口任務已經完成全年指標的74.7%,特別是進入四季度以來,海外訂單源源不斷,部分熱門車型供不應求,提車的預約已排到明年。
目前重汽在海外已有8個組裝廠,境外常駐人員300多名,發展了160多家經銷商,建立了590個售后服務網點,國際市場營銷網絡體系逐步完善。
重汽積極搶抓“一帶一路”發展機遇,加速向海外市場布局,走出一條特色之路。他們重點聚焦在東南亞、南亞、中亞和非洲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馬純濟表示:“我們有個想法,不僅要搭好‘一帶一路’這班車,更重要的是拉好這班車,要做‘一帶一路’的火車頭!”
中國重汽進出口有限公司亞歐部巴基斯坦代表處首席代表王飛說:“巴基斯坦是‘一帶一路’上的重要貿易伙伴。今年以來,重汽創新營銷理念,加大在巴基斯坦的信保融資力度,相繼推出‘金融支持國際銷售’新模式,解決了經銷商融資難和購匯周期長等問題,實現了從常規銷售到品牌銷售、方案銷售與金融銷售相結合的轉變。”
“去年我們在巴基斯坦銷了200多輛車,今年能達到1000多輛。”王飛說這話時底氣很足。他這么有把握,是因為深入研究了市場。“一帶一路”已為巴基斯坦帶來了400億美元海外投資,今年開工的項目就有21個,根據工程進度推算,當地的重卡剛需至少會持續到2035年,年需求量在2500臺以上。
重汽的車在國際市場越來越受歡迎。斯里蘭卡卡車經銷商勞倫斯說:“中國重汽的各種車型,不但在質量上非常接近歐洲車型,而且從外形和車輛磨合上,非常符合我們的市場需求。”
在中東,有個客戶,買了重汽的車,喜歡得不得了,他把重汽的標志“摳”下來,換上奔馳的,得意洋洋地開著到處跑。對此,重汽既為自己的車被認可而高興,同時也認識到品牌影響與世界重卡巨頭的差距。
看到不足,就奮起直追,重汽大力推進品牌戰略。2004年策劃申報了中國重汽“SINOTRUK”國際品牌,充分利用馬德里商標國際注冊體系,在世界上93個國家和地區完成了9個商標的注冊,形成了強大的國際市場影響力。如今,中國重汽“SINOTRUK”已成為國際知名的重卡自主品牌——“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重汽之道一以貫之。
馬純濟深有感觸地說:“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企業只有參與國際競爭,發展國際合作,才能看到自己的差距,學到別人的長處,在合作中提高,在競爭中發展。”
九曲黃河終歸大海,以使生命更加永恒,以使精神更加浩瀚,以使氣象更加壯麗。
中國重汽以黃河入海的氣勢,在國際市場打拼。他們借助產品的升級換代,實現了中國重型汽車工業與國際高端重卡同臺競爭的夢想。重汽自主研發的歐五發動機,實現了與世界重卡發展趨勢的同步,2011年5月通過英國車輛認證機構認證,獲得歐盟E-mark證書,2011年底通過巴西環保認證。國產歐五重卡的出口,標志著中國重卡水平大幅度提升,逐步接近世界先進重卡技術水平,開始與國際重卡巨頭同臺競爭。
一個星球,有足夠大的質量和體積,才有足夠大的引力和空間,才可能有衛星環繞——這是宇宙法則。萬物一理,一個企業,只有足夠強大,才可能有“眾星拱月”的局面。懷著造車強國的赤誠走向國際的重汽,以其巨大磁場,吸引了眾多國際頂尖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如世界500強的采埃孚、福士、大陸集團、威伯科、瀚瑞森、曼胡默爾、貝洱、SKF等在濟南落戶建廠,為重汽配套生產各類機械、電子、汽車零部件。現實就這么現實!
重汽人走出去,外國人走進來。目前有30多位外國專家長期在中國重汽集團工作,在境外從事中國重汽產品銷售、服務的外國人才已超過70人。
“老努”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位蒙著眼睛也能拆裝發動機的專家,是中國重汽(香港)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副總裁。他已經很中國,每當介紹他是弗朗茨·努林格時,他喜歡說:“就叫我‘老努’吧,這更親切!”
“老努”在中國是幸福的,而他最幸福的,是作為榮獲2014年度中國政府“友誼獎”的百名外國專家之一所受崇高“禮遇”。
他很自豪地說:“我是帶著夫人去的,不但受到了李克強總理接見,晚宴上,習近平總書記也出席了。對我來說,這是非常大的榮幸!”
“老努”在中國工作了20多年,從斯太爾到曼,他都是親歷者。他見證了中國重汽的奮斗,見證了中國重型汽車工業的發展。談到上世紀90年代初剛到中國的感受,他說:“由于理念不同,在那個年代,中國沒有嚴格意義上的重卡,而是基于中卡、加強車體結構開發出來的‘重卡’。”而談到現在的中國重卡,“老努”眉飛色舞,感慨不已:“現在高速公路上的卡車,都采用了最先進的技術!”談到這些巨變,“老努”堅定地說:“這與重汽力推國際化戰略,一路引領是分不開的!”
……
世界比中國大,
海洋比黃河大,
黃河奔向大海,
重汽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