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4日,《湖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實施質量興湘戰略的意見》破繭而出,全力吹響了“質量興湘”的號角。作為質量興湘戰略的重中之重,標準化工作在湖南風生水起。在這種“大質量”戰略下,湖南工業得以快速發展。
近日,湖南召開“質量興湘”經驗交流會,與會14個市(州)的決策者們達成共識:以質量為新型工業化開路,為“富民強省”破題。
2007年湖南“質量興湘”戰略謀劃并實施至今,成效斐然:從8個市州、40個縣市開展“質量興市(縣)”活動,到14個市州、68個縣(市、區)開展質量興市(縣)活動——已有長沙市、祁東縣、瀏陽市、醴陵縣被評為全國質量興市(縣)先進單位;質量總體水平明顯提高,主要工業產品抽查合格率從2006年的85%提高到2008年的91.7%。
從常德建立標準化農業示范區,到長沙打造食品安全城;從全國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相繼落戶湖南,到“湘字號”企業制訂國家標準填補空白……老牌勁旅煥發活力,中小企業百家爭鳴。
“質量興湘”破繭而出
時間倒回2006年,湖南省召開第九次黨代會,本是喜慶的時刻,湖南質監人卻憂心忡忡:湖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又好又快”的經濟發展要求,這個“好”說的就是產品質量。而彼時,國家監督抽查“湖南制造”的合格率僅為68.7%,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2個百分點;湖南省企業產品標準覆蓋率約為81%,中部六省排名第四,低于全國平均水平5.1個百分點,低于沿海發達地區8.9個百分點。“提質”,是時代對湖南的呼喚,也是現實對湖南質監人的巨大考驗。
2007年初,湖南質監人以一份《以質量興湘助推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調查與思考》呈報湖南省委省政府。報告從連續幾年湖南省產品質量抽查情況中研究分析,得出了湖南質量水平中等偏下的“病根”:企業規模不大,達不到名牌評定的產值下限;市場占有率不高,競爭力不強,難以走出本土市場;以及產品結構不優、質量氛圍不濃、激勵機制不活、基礎支撐不力,等等。
省委書記張春賢在報告上作出重要批示:“落實九次黨代會精神,實施‘質量興湘’戰略!”這一重要指示精神,為百業俱興的湖南掀起了質量事業發展的新高潮。
然而,有了對現實的認識,如何“對癥下藥”?湖南質監人一次又一次組織質量方面的專家對現狀進行分析研究,一次又一次與省委省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相互溝通、交換意見,一次又一次將“質量興湘”戰略方案擬定、研究、修改、再擬定……從技術支撐體系、安全監管體系、質量監督體系、名牌引導體系、技術基礎體系、目標管理體系等多個方面逐條分析,將質量問題與質監職能進行全方位配對考慮,力求打造出一套科學全面的質量振興方案。
一年后的2008年3月4日,《湖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實施質量興湘戰略的意見》破繭而出,全力吹響了“質量興湘”的號角。
標準占領市場高地
湖南省委副書記、省長周強曾說:“掌握質量標準的制定權,就擁有了市場競爭的話語權。”
作為“質量興湘”戰略的重中之重,標準化工作在湖南風生水起。以湘菜為例,目前僅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就有6000多家湘菜館,全國“餐飲湘軍”逾百萬。據湖南省餐飲業協會統計,湘菜年總產值已超500億元,四年內翻了一番。今年雖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前10個月,湘菜產值依然保持20%左右的增長。
作為傳統八大菜系之一,湖南省政府將湘菜作為拉動相關產業、擴大消費和就業的重要支撐,大力扶持湘菜產業的發展,專門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湘菜產業的意見》。湘菜走上了產業化路子。
2009年12月1日,湖南率先在中國菜系領域,正式頒布《湘菜基本術語、分類與命名》地方標準,在業內引起巨大反響。
《湘菜分類與命名》首次對湘菜進行了科學分類。
更高層次的《湘菜菜品制作技術規程》預計今年1月出臺,湘菜的繼承人終于“在技術上、理論上終于有了統一的指導”,它甚至對“同樣的材料用不同烹調出來有不同的口味都一一做了詳細的介紹,不僅是對烹飪專業人員,乃至對家庭主婦都適用。”中國餐飲文化大師、湖南省餐飲行業協會副秘書長常國強跟記者打了個比方,“辣椒炒肉這道湘菜中,《規程》就明確了辣椒和配料的比例不得多于四,肉不得少于六。”
據常國強介紹,《規程》涵蓋了25種烹飪方法、36種烹飪技法,規范了23個專業術語,“比如‘炒’,就分為小炒、爆炒、滑炒等多種技法。”
雖然這只是一個推薦性標準,但是會通過引導,使餐飲經營者逐步朝這個標準靠攏,形成強大的湘菜品牌效應,促進湘菜產業化。“哪怕是在北京,不愁吃不到正宗的湖南口味了。”常國強笑著說。
天氣入寒冬,吃辣正當時,但三百年來,我國的辣椒辣度始終沒有科學的表示方法。
我國雖是辣椒生產和消費大國,但質量很不穩定,致使辣椒加工產業發展十分滯后。在好食辣椒的湖南,困局如今有望改善。
近日,由辣妹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湖南農業大學聯合研發、編制的“辣椒及辣椒制品中辣椒素類物質測定及拉肚表示方法”、“辣椒辣度的感官評價方法”兩項標準獲批成為國家標準,實施并推廣,終結了辣椒辣度無準確標識的歷史。
“今后,消費者購買辣椒及辣椒制品就可以像買酒一樣,只要看看標簽上的辣度,就可以準確選擇適合自己口味的辣椒了。”湖南省食品監督檢驗所有關負責人的興奮勁兒溢于言表。
好風憑借力,再推標準化:2009年10月,“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等10位專家特聘為湖南省首席標準化專家。10位首席專家將在制修訂標準,審定、批準、發布標準,特別是技術指標的確定中,提供指導和決策意見。
截止目前,湖南主要工業產品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標準的比例已達60%以上,并承擔了17個全國專業標準技術委員會秘書處工作,制修訂國家標準、行業標準800多項,其中17項標準榮獲“中國標準創新貢獻獎”。主導產業國際標準、國外先進標準的采用率達60%,自行制訂湖南省地方標準561項,建立農業標準化示范區170個,參與制修訂國家標準、行業標準820項,尤其是“兩型”產業、政務服務、旅游服務、湘菜等標準的制訂,已躋身全國前列。
湖南省質監局局長蔣新祺并不滿足現有的成就:“力爭到2020年,湖南農業標準化示范區的總數達到300個以上;工業產品標準覆蓋率達到100%”。他語氣中都是豪邁。
魅力質量彎道超車
著名質量專家約瑟夫·朱蘭博士曾斷言:21世紀將是質量世紀。
新形勢下,消費者對產品的需求越來越細化、精準,迫使品牌競爭力轉嫁到“差異化”、“人性化”和質量的創新上,更注重環保和健康;使得產業的魅力轉移到“帶動作用強、發展后勁足、社會效益好”上來——這也是時代對于“質量興湘”戰略的訴求。
2009年上半年,湖南GDP增長12.8%,增速躍居全國第五位,領跑中部地區。質量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無以量化,但從一組數據可以窺見,具有明顯傾向性的投資,驅動了魅力質量和結構調整:民生、生態環境保護工程成為投資重點。民生工程2009年上半年完成投資116.32億元,增長69.3%,生態環境工程上半年完成投資81.81億元,增長1.04倍。
三湘大地,風起云涌,在魅力質量觀的引導下,湖南工業正在實現“彎道超車”。湘潭九華工業園,湖南吉利汽車工業有限公司以每天200臺轎車的生產量,創下了落戶湖南以來的最快速度。
2009年7月3日,一根直徑為446毫米、壁厚為25.5毫米、長度為8500毫米的大口徑無縫鋼管在華菱衡鋼順利下線。這標志著全球最大口徑鋼管機組在衡鋼投入運營,也意味著衡鋼成為國內惟一一家大中小規格齊全的無縫鋼管生產企業。
對于湖南省整個鋼鐵產業而言,這是產業結構的又一次提升。在工業領域,這樣的喜事大事從來沒有斷過。7月中旬,株洲電力機車有限公司成軌事業部地鐵試運線上,一列列即將交付上海地鐵11號線的地鐵車輛整齊地停在現場,白色的基調加紅色的“腰帶”,寬敞的車身、流線型的車頭,引得參觀的人們連連贊嘆。這些就是株洲電力機車有限公司最新自主研發制造的A型地鐵車輛。
一批批重量級產品的投產下線,構成湖南工業一道道靚麗的風景。增長,已經成為湖南省工業經濟的主旋律。即便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重重陰影下,湖南拿出的成績單仍然如此奪目:2009年上半年規模工業累計完成增加值1791.4億元,增長17.4%,相比全國7%的平均增長水平,多出10個多百分點;增幅從去年的全國第十二位,攀升到全國第四位、中部6省第一位。這樣一個座次,對于一直“中不溜秋”的湖南工業來說,歷史上少見。
同時,在新型工業化的指引下,一系列產業升級的步伐隨之邁開。鋼鐵、有色、建材、食品、石化、陶瓷、煙花等傳統優勢產業加大技改力度,加快轉型升級;抑制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低效益產業增長,104個重點節能項目、184個重點減排項目一一鋪開;轉型升級的成效已開始顯現。好戲在后。蔣新祺對記者說,“質量興湘”戰略是一個大質量觀,是一個永無止盡的追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