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消協接到李小姐(化名)投訴反映,她在都市車迷以6、7萬元錢的價格購買某品牌家用轎車一輛,交完購車款后,銷售商只給消費者開了一張購車付款收據,承諾過幾天再給購車發票和車的合格證,消費者信以為真,便將新買的車開回家。幾天以后,當消費者在到購車店索要發票和車的合格證時,銷售商總以各種理由搪塞,時間一天天過去,購買的新車因沒有發票和合格證,汽車不能落戶,李小姐幾經周折仍沒有結果,于是求助市消協幫助解決。
無獨有偶,在接到李小姐投訴后,市消協相繼又接到數名消費者反映在不同的時間、地點購買了不同的家用轎車所出現的問題與李小姐所反映的情況相同。就這一現象,市消協進行了認真的調查了解。發現造成這種購車不給發票和合格證的原因之一是,汽車行業受世界金融危機的影響,消費者購買汽車的能力大幅削減,汽車行業的銷售也因此下滑。各汽車銷售商為此推出五花八門的促銷手段,部分商家借促銷活動為由,打出比市場價低出幾千元高至上萬元的價格,來吸引消費者,當不明真象的消費者決定購車付清車款后,商家卻以種種理由告知消費者暫時不能提供車輛合格證及購車發票,只能出具車輛移動證及付款證明。往往移動證有效期已過,車輛因無購車發票和購車合格證而無法落戶,所購車輛只能成為擺設,又要承擔著無法上路使用的痛苦。當消費者找其商家理論時,商家又會說此車是和銀行融資抵押車輛,要有過程,當消費者尋問是哪家銀行時,商家始終不愿告知。為了盡快解決消費者投訴反映的問題,市消協及時向上級有關職能部門作了反映,在有關上級部門的重視下,就消費者所反映的問題得到了解決和遏制。
購車不給發票、汽車合格證,看似此投訴屬于個案,實際在汽車行業帶有普遍性,經濟蕭條,購買力下降,作為經銷商不是從售后服務上下功夫,而是利用消費者看重打折優惠的心理來騙取消費者對企業的信任。企業的效益是靠信譽創造出來的,而不是靠打折而誘導來的。一個企業誠信度的高低決定了其生存的基礎。但有的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卻無視自己的生存空間及形象,甘愿用信譽作賭注,尤其在促銷活動中,利用各種形式,巧設圈套,引誘消費者上當,而消費者卻要為貌似實惠付出較大的代價。為此,昆明市消協希望廣大消費者在購車時切不可被各種促銷宣傳所迷惑,一定要提高維權意識,做到“不見鬼子不掛弦”。同時也規勸各生產企、銷售企業一定要把消費者的利益放在首位,加強企業自律,誠信經營,給企業創造一個良好的生存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