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四大難題”困擾北京“有車族”。
一是故障新車難退換。剛剛購買的新車,
就發生嚴重的質量問題。如:邵先生剛購買的車在第一次修理時,意外發現車曾經重新噴過漆或刮過膩子,懷疑是事故車;張先生新買的汽車第二天剎車系統失靈,險些發生事故,等等。雖然有些產品質量問題比較明顯,但在解決問題時卻難以滿足申訴人要求,絕大多數解決方式是修理。消費者積攢幾萬、十幾萬元購買新車,尚未正常使用就出現各種質量問題,消費者一般都要求更換或退車,即使接受修理也要提出一定補償,而銷售商絕不愿意將掙到的利潤拿出來,往往拉出廠家做擋箭牌。汽車在我國屬于登記備案產品,不管何種原因,退回的車只能流向舊車市場。因此,無論是退車還是換車,廠家都要損失萬元甚至幾萬元。即使是新車,只要上了牌照,對用戶的服務只是包修理,沒有“包退、包換”一說。
二是汽配真假難分辨。目前配件市場比較混亂,比如一個金杯面包車的離合器,不同汽修廠家的價格不同,高則400多元,低則100多元。配件的來源也是五花八門,既有原裝廠裝車配件,也有國內合資廠產品以及無證無照的小作坊產品。這些產品看起來差不多,但價格差距很大,質量更是參差不齊,普通消費者很難看出其中奧秘。去年,“12365”受理有關汽車配件的投訴有194件,占投訴總量的28%。
三是修車挨宰難回避。汽車維修中不講誠信的情況時有發生。主要問題是:無證經營、技術低劣、維修中使用和銷售假冒偽劣產品、弄虛作假宰客等不道德經營行為。雖然汽車維修質量糾紛不在《產品質量法》規定范圍,但在汽車維修過程中使用的汽車配件質量依然受《產品質量法》保護。去年,“12365”受理有關汽車維修糾紛的咨詢多達165件。由于維修沒有明確的收費細目指標,以致不同的維修廠商在維修費用的收取上相差懸殊,特約維修廠往往比非特約廠收費成倍增長,這給一些“路邊店”銷售假冒偽劣汽車配件帶來可乘之機。
四是解決糾紛遭刁難。目前,汽車“三包”規定沒有推出,解決汽車質量糾紛沒有法定依據,如果雙方意見分歧太大,往往導致問題久拖不決,最終吃虧的總是消費者。另外,有關汽車、汽配發生產品質量糾紛尋求質量鑒定存在困難,使消費者往往處在不能舉證的尷尬地位。如:汽車剎車跑偏發生了交通事故,結果發現車ABS防抱死裝置未起作用;汽車在行駛中突然起火,來不急自救,等消防車趕到,車子已全部燒毀。一旦發生這類事故,解決非常困難。廠家說需要鑒定后解決,保險公司則強調汽車火災由質量問題造成的拒保。當汽車性能發生故障,造成汽車自燃、方向失靈、制動失靈、輪胎爆炸、安全氣囊失靈等原因造成交通事故,解決這類問題通常需要質量鑒定,而質量鑒定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鑒定費用十分可觀。因此,當事故發生后,即使能分清責任,生產者往往也不客觀對待,非要有鑒定再解決,消費者維權十分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