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凌晨,北京街頭出現了一幕慘痛的悲劇:夫婦倆帶著雙胞胎女兒中的一位,駕駛菲亞特轎車前往醫院就診,在祁家園路口遇紅燈停車,幾秒鐘后,一輛英菲尼迪轎車駛來,猛烈地把菲亞特撞了出去。這起事故造成菲亞特車中的父親遇難,母親左腿不一定能保住,腰椎骨折、頸椎骨折、脛骨骨折,孩子事隔5天尚未脫離危險。一個幸福的四口之家,在瞬間被擊碎。人們不禁潸然淚下,為可能身殘的母親日后如何帶著2個孩子生活而擔憂。同時,更加無比痛恨肇事者的冷血和不負責任。對于每一位駕駛者而言,則引發了另一個問題,到底什么樣的汽車是安全的汽車,如何盡最大可能保護自己的安全。
每當提到汽車的安全性,一些人總是津津樂道鋼板問題,以為鋼板厚就安全。事實上,出于降低油耗和成本控制的原因,現在的汽車設計師都在殫精竭慮地思考如何把鋼板減薄,0.6-0.8毫米的鋼板厚度是目前小汽車的主流。但是,薄鋼板并不意味著汽車不安全,因為,小汽車的自我保護并不是依靠鋼板的薄與厚,而是結構的設計以及結構的材質。現代汽車的車身結構,有的地方柔軟,有的地方剛硬,目的只有一個:讓車體前部在碰撞時吸收大部分能量,盡量降低駕駛艙變形的可能,保護駕駛艙內的人員。比如,汽車底部有兩條縱梁,縱梁內壁的鋼板厚度不是一成不變的,越靠前越薄,越靠近駕駛艙越厚。發生碰撞時,縱梁可以逐級線性變形,從而吸收大部分撞擊能量。
所以說,汽車的安全性能,取決于結構的設計。奔馳的SMART夠袖珍吧,它的安全性能并不低,原因就是完美的結構。不過,幾乎是所有的小汽車,后部的結構強度,比前部要弱一些。多數汽車碰撞測試,也都是以正面和側面撞擊為主。像菲亞特遭遇的這種后部猛烈撞擊,換成什么車,恐怕都禁受不住。畢竟,汽車的安全防護即使再完美,也是設定在一定范圍的,超出了這個范圍,多豪華的汽車也不行。還記得戴安娜嗎,她在罹難時,乘坐可是奔馳S級轎車。 #p#副標題#e#
正是由于汽車的安全性源于結構設計,所以,三廂車比兩廂車在追尾時更安全的說法,也不是很準確的觀點。兩廂車雖然沒有凸顯在外部的行李倉,但其內部還是具備行李倉的,照樣能起到追尾時的緩沖作用。至于說三廂車就一定安全,也得看前提,比如我曾看見過一輛捷達被追尾,肇事車輛時速不足40公里,而且在撞擊前踩了剎車,依舊把捷達的行李倉撞進了后排座的位置,后排座被擠壓到了前排座。
汽車在追尾時的安全防護,比正面碰撞時所具備的安全防護要少得多,這是一個遺憾的事實。我們應該了解到:被追尾時容易受到最大傷害的,是車內人員的頸椎。因為,被追尾時,身體在座椅椅背的支撐下,隨車往前運動;頭部通常與頭枕留有一定的空間,由于沒有支撐,在慣性的作用下往后,此時頸椎極容易受到傷害,甚至瞬間折斷。所以,一些汽車裝備了主動式頭枕,在前排座的椅背內,設計了一個連桿,發生來自后部的撞擊時,身體重量擠壓在這個連桿上,在聯動機構的作用下,頭枕向前移動,最大限度地防止頭部猛烈后仰,保護人員頭部和頸部的安全。
這樣一個看似簡單,關鍵時刻可以救命的配置,在目前市場上銷售的汽車中卻不普遍。我查閱了一下各家制造商的網站,明確標明具備主動頭枕的,有沃爾沃全系、斯柯達明銳、現代新勝達、馬自達睿翼、寶馬5系、奧迪A4L、奧迪A8L、奔馳C級、奔馳E級、奔馳S級、大眾高爾夫、日產天籟、日產軒逸、日產奇駿、斯巴魯傲虎、斯巴魯森林人、本田思鉑睿、本田奧德賽、謳歌、雷克薩斯的LX570、LS460L、LS600hL、GS450h、460/300、別克新君威、新君越等車型。一汽-大眾的速騰標明裝備了安全頭枕,不知道是不是主動式頭枕。雖然上述資料并不全面,但市場上最常見的幾輛中型車全部缺席,此外,自主品牌在這一層面也屬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