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財務造假丑聞與巨額業績虧損影響,日本科技巨頭東芝正在面臨著成立百年以來最大的危機。事實上,就是這家科技巨頭制造出了日本的第一臺電冰箱、電視機、洗衣機,在上世紀80年代,東 芝憑借家電產品實力,迅速成為世界級的科技公司。而現在也正是由于家電業務的衰落,讓它陷入了巨額虧損的泥沼之中。
據北京商報報道,東芝發布的最新聲明顯示,截至今年3月的2015財年,東芝凈虧損預計將達到7100億日元(約合60億美元),高于此前預計的5500億日元凈虧損。這一虧損將創下東芝140年來最大虧損。
東芝的巨額虧損并非一蹴而就,是長期衰退的結果。早在2015年2月,東芝相關人員就向日本證券交易監視委員舉報東芝存在財務問題,隨后引出東芝自2008財年到2014財年,七年間的虛報利潤1562億日元。
東芝修正報告顯示,東芝2008財年至2013財年前三財季稅前利潤下調2248億日元,凈利潤下調1552億日元。與此同時,東芝也出現了多個以往宣布為盈利但實際上虧損的年度。
受造假丑聞的影響,東芝2014財年凈虧損378億日元,而其上半財年凈盈利為602億日元。同時,東芝社長田中久雄承認了財務造假一事,并宣布辭職,東芝多名董事進行撤換。
具體到業務層面,家電是虧損的主要原因所在。東芝的家電業務自2012年開始衰落,基本沒再盈利。數據顯示,過去2012-2014財年,東芝家電部門累計巨虧約125億日元,2015上半財年,東芝家電部門又巨虧約21.88億日元,累計巨虧約147億日元。
不得不提及的是,東芝近年來一直都在精減家電業務。
彩電領域,東芝早早便從國際市場撤離,僅保留日本市場。在歐美地區,東芝早就停止自主研發、生產和銷售,直接將品牌授權給了臺灣廠商。2013年底,東芝又宣布在中國停止電視自主生產,之后是轉由TCL代工,并成立了合資公司銷售電視產品。但在2014年東芝的持股比例已從51%降至30%。
在白電領域,東芝與創維合作密切。
今年9月份,兩家公司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將就白電產品(冰箱、洗衣機、吸塵器等)展開長期戰略合作,合作內容包括國內外市場銷售、產品開發、供應鏈等方面。另外,東芝還把位于廣東佛山的工廠出售給了創維,該工廠除了生產洗衣機、電冰箱等白電產品外,還制造電視和電腦等產品。其實,名義上是雙方達成了戰略合作,但實際上是東芝把自家的白電業務交給了創維來執行和負責。
至此,東芝原有的兩大核心業務,電視交給了TCL,而白電則交給了創維。
不僅是海外市場,本土家電業務也是如此。去年底,東芝計劃通過自愿辭職等方式最多裁員約7000人。在這約7000人的裁員中,大部分來自東芝主要經營消費級電器的家電業務部門。
在家電行業分析師梁振鵬看來,東芝和大部分日系企業一樣,存在著架構臃腫、決策鏈條過長、經營效率較低等問題,家電業的智能化、互聯網化、IT化趨勢把握不準,導致家電業務經營不善。面對高性價比的中國家電和全產業鏈布局的韓系企業,剝離已是東芝家電最后的歸屬。
行業觀察家洪仕斌也認為,剝離不良資產,盡早恢復企業造血功能是東芝當下亟待解決的難題,而關鍵就在于家電業務的重組。
事實上,東芝方面也在效仿松下,逐漸去家電化,將發展重心轉向核電或火力發電等有關的發電機業務,以及升降梯和商用空調等基礎設施業務。至于東芝什么時候能夠卸下家電包袱輕裝上陣,這既取決于日方企業和政府,同時也與中韓家電息息相關。
另據家電網報道,有關創維與東芝白電事宜,2月18日,創維集團品牌部一位內部人士表示,創維之前與東芝談定并簽約的項目目前都在正常推進中。不過,就傳聞中的競購東芝白電子公司,該人士表示不便透露。
除了中國的創維、日本的夏普是競購熱門企業,有消息稱歐洲家電巨頭、土耳其的KOC集團(土耳其電器集團)旗下的Arcelik公司,也在與東芝進行商談。說起KOC集團,可能國內消費者并不熟悉,但是Beko(倍科)電器品牌,就比較熟悉了。BEKO(倍科)是英國家電品牌,其母公司Arcelik的控股公司就是KOC集團。
KOC集團是歐洲五大家電企業之一,旗下主要有Arcelik和Beko兩個核心品牌,產品涉及幾乎所有家電領域,包括空調、冰箱、洗衣機、洗碗機等白色家電;彩電、音像等黑色家電;PC、筆記本等IT產品;吸塵器、面包機等小家電產品,實力不俗。
家電行業分析人士認為,目前收購可能還處于多方競價交涉階段,去年東芝家電業務巨虧,加上財務丑聞,該公司亟需大量資金來彌補財務虧空,哪家出資收購的金額最可觀,收購方案又最契合東芝經營重建策略,將是交易成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