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之家訊 8月26日消息,量子技術的應用研發主要集中在兩個領域,即量子計算和量子通信。其中,中國在量子通信技術領域目前處于領先地位,今年8月16日中國成功發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一舉以絕對優勢成為國際公認的領跑者。而目前,在量子計算領域,中國再度獲得突破性進展。根據新華社的報道,我國科學家在國際上首次制備并測量了約600對呈現糾纏狀態的量子,取得這一進展后,量子計算速度達到目前計算速度的萬倍、億倍成為可能。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科研團隊成功實現了這一突破,在此之前,中國科技大學量子實驗室成功研發了半導體量子芯片,量子芯片相當于未來量子計算機的“大腦”,研制成功后可實現量子的邏輯運算和信息處理。而本次,他們首次在光晶格中并行制備并測控了約600對超冷原子比特糾纏對,使用的是自主研發的分辨率僅為一微米的超冷原子顯微鏡,目前,該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物理學》上。
資料顯示,量子糾纏,也稱量子纏結,是量子力學的重要現象之一,其定義上描述復合系統(具有兩個以上的成員系統)之一類特殊的量子態,量子糾纏技術是安全的傳輸信息的加密技術,與超光速傳遞信息無關。盡管知道這些粒子之間“交流”的速度很快,但我們卻無法利用這種聯系以如此快的速度控制和傳遞信息。
此后,科研團隊將在此基礎上研究如何在一對對糾纏的量子中建立更為復雜的關系,例如彼此間分享信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