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市場調研公司尼爾森發布了《2016“雙11”營銷熱點報告》。報告稱,中國消費者今年對雙11的熱情有增無減,九成消費者計劃參與,六成消費者增加了預算。
這份報告的數據采集時段是9月26日-10月2日,包括全國31個省份自治區及直轄市。以下是本次調研的五個關鍵數據。
1.購物熱情高,消費更有計劃性,購物車平均提前四天裝滿。
尼爾森報告顯示,今年近九成消費者計劃參與雙11購物節,其中近六成已經開始關注并參與網上活動,天貓、淘寶和京東三大電商依然是消費者計劃參與雙11活動的主陣地。
90%以上的消費者會把自己想要購買的商品提前放入電商的購物車當中,其中提前一到兩天或兩到三天的比例最高,合計達到45% ,購物車平均提前四天就被裝滿。消費者主要計劃購買的是服裝鞋帽/生活用品/護膚洗護品/包裝食品和數碼產品,與去年購買品類情況基本一致。
2.平均預算1719元,較去年小幅上漲;男性多買給伴侶,女性多孝敬父母。
1001-3000元區間是消費者在雙11購物預算上占比最大的區間,近六成消費者與2015年相比都增加了雙11的網購預算,但整體上升幅度不比2014年到2015年的“瘋狂”。本次雙11超過八成消費者打算買給自己,給別人買的最多是父母,其次是伴侶。
3.促銷和折扣主導著消費者的參與意愿,最受吐槽的是“感覺雙11期間價格并無太大優惠”。
促銷和折扣是雙11消費的最大驅動因素,其中單品直接打折和滿額減現這兩種形式最受歡迎。促使消費者選擇某一電商平臺的動因,除了促銷和折扣外,正品真貨也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隨著各大電商不斷優化物流服務和商品豐富性,與往年相比,“物流速度慢”和“搶不到想買的商品”不再是最被吐槽的地方,“價格/優惠力”才是。
4.直播和千人千面等新型營銷方式在消費者中整體接受度有限,但在26-35歲的消費者中較受歡迎——他們也是雙11跨境網購的主力消費軍。
尼爾森研究發現,雖然直播的營銷概念真是火到不行,但這種新型營銷方式在消費者中接受度其實有限,在26-35歲的消費者中較受歡迎。
隨著年輕群體分享意愿逐年上升,喜歡在社交媒體上曬單,為了抓住主力消費軍(26-35歲)和潛在消費力(16-25歲),商家可通過線上社交媒體結合新型營銷方式來吸引他們的眼球。微信成為近七成消費者雙11曬單渠道選擇,其次是QQ空間和微博。

60%的消費者表示肯定或可能在雙11跨境網購,其中年輕群體的消費意愿更強。
5.海淘熱度不減,跨境電商網站青睞度高。
在所有被調查的消費者中,超八成受訪者都有海外購物需求,其中超過七成的人最近半年內都有過海外商品購買經歷,這個比例較2015年略有上升。在各種海淘渠道中,電商網站的跨境電商平臺已成為最主要的購買渠道,天貓、淘寶、京東和亞馬遜四大傳統電商的海淘頻道是消費者的主要選擇。
雖然電商網站的海淘頻道在所有渠道中占比最高,但依然被代購、親友代買、旅游購買等分流了近一半的業務機會,依然存在很大業務拓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