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上個月,漢能薄膜發電集團在北京宣布其顛覆性新一代分布式太陽能應用產品——“漢瓦”正式投放市場。漢能創始人、漢能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李河君受邀出席了發布會,久未露面的他,這次就像是一個自信滿滿的“工程師”,講產品、說參數、談市場、話未來。
漢能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 李河君
臺上,他揚言“要把‘樹’種到千家萬戶的屋頂上去”,這是多大的野心!而這只是他“野心”的一小部分。從打造出全球最大的民營水電站,再到成為全球薄膜太陽能行業的領導者,造就了兩個傳奇后,可李河君的“野心”仍在不斷放大。
他真正的“野心”是用薄膜太陽能改變這個世界!引爆能源變革、開啟移動能源時代,徹底顛覆人類利用能源的方式。
第一個傳奇
全球民營企業最大的水電站
李河君和漢能是靠水電起家。之所以敢巨額投資薄膜發電產業,底氣就源于那座金沙江上的金安橋水電站。坐落于金沙江中游河段,壩頂長640米,最高處達160米落差的金安橋水電站,是全球最大的由民企投建的水電站。它成就了李河君的第一大傳奇。
李河君說:“水電站就是印鈔機,年年有幾十億現金流”。但在當年,金沙江流給李河君的并不是印鈔機,而是桀驁不馴的江水和巨額資金壓力。
李河君自詡是個充滿冒險精神的人,事實證明也確實如此。身為客家人,骨子里就有著堅韌不拔的毅力,藏著經商的果敢和智慧。上世紀九十年代,24歲的他舉債5萬元下海實干,1994年,收購廣東東江一座裝機容量為1500千瓦的小水電站,正式進入水電行業。
進入水電行業后的李河君發現,當時正值中國民間資本投資小水電的火熱時期,便馬上抓住機遇,由小及大,在廣東、青海、浙江、廣西等多地收購或者新建小水電站,李河君的華睿投資集團(漢能集團的前身)迅速壯大。
從1994年到2002年,李河君已經擁有裝機容量30000千瓦的木京水電站、1500千瓦的河源東江水電站等中小電站。2003年7月,李河君還斥資12億元收購了位于黃河上游的青海尼那水電站,這一項目成為迄今中國最大宗的民營企業收購國有能源資產并購案。因為此次收購,李河君還當選為2003年中國十大并購人物。
堅定了水電行業的路,李河君開始把野心放在了擁有最優質水電資源的大西南。
機緣巧合,在李河君2002年赴云南的一次考察中,云南的水電資源讓他眼前一亮,而云南省政府也迫切希望引入民間資本開發當地豐富的水利資源。雙方一拍即合,李河君當即決定開展金沙江水電項目可行性調研。經過調研,在金沙江中游規劃出了8座百萬級千瓦的水電站,總裝機容量超過2000萬千瓦,相當于1.1個三峽水電站。
李河君一舉簽下6座百萬級千瓦的水電站,而當時李河君的華睿集團(漢能前身)才成立剛剛11年。當時沒有任何一家民營企業做過百萬千瓦級的水電站,所有人都認為漢能在吹牛,不自量力,等著看笑話。
項目在獲得部委審批時就一波三折,還有幾家國有電力企業也看上了金沙江豐富的水電資源和項目。“搶灘金安橋”,幾番博弈,李河君甚至還把國家發改委給告了,終于最終留給了他和漢能一個“金安橋”。
馬不停蹄,2005年上半年,金安橋水電站完成了環保、水土、勞動安全、土地征用、移民安置、地質災害評估、銀行貸款承諾、可行性研究報告等一系列文件報批。解決了前期系列問題后,開始把注意力集中在建設上,而工程的難度遠超過李河君的想象。
“漢能干金安橋,真可以說是十年磨一劍,干得非常艱難,不僅面對體制上的障礙,還要面對移民、技術等各種問題。由于金沙江水流湍急,幾個20噸的石頭綁在一起,往水里一扔就飄走了,而當時施工現場達8公里,壩高就有180米。”提起這些,李河君至今心有余悸。
而對于他來說,最大的困難是巨額資金壓力。
“為了應對高峰時每天1000萬元的投入,漢能把前些年建設的效益好的優質電站一個一個地出售,這些項目都凝聚了漢能人的心血,其中最可惜的是青海尼那水電站—漢能在2003年以12億元收購,當時已并網發電。在最困難的時候,漢能將多年積攢下來的風險準備金全部投了進去,金安橋水電站項目卻像無底洞一樣總也填不滿,最后我們甚至從漢能高管個人和家里借錢投資金安橋。”李河君在自己創作的一本名為《中國領先一把—第三次工業革命在中國》的書里如此描述。
金安橋項目長達10年建設期中,無數資金和精力源源不斷地投入。在最艱難的時候,公司內部也有不同意見,甚至有一個分管金安橋項目的副總裁中途就跑了,他覺得跟著李河君干沒前途。但李河君的決心讓更多的高管放心。
異常艱難的歲月里,有人建議他將金安橋項目賣掉。“當時如果賣掉,我們可以掙300億,但這不是掙錢的事,金安橋一旦做成,我們不會缺錢,而如果賣掉,沒法對支持我們的人交待。”李河君說。
2011年3月27日,金安橋水電站一期240萬千瓦機組并網發電。
現在,金安橋電站300萬千瓦的裝機容量,占漢能水電站總裝機容量的一半還不到,漢能目前或控股或參股14個水電站,權益裝機容量高達620萬千瓦,相當于2.3個葛洲壩電廠。
而李河君認為,金安橋水電站的建設成功,至少為漢能帶來了三個層面的收獲:其一是不菲的經濟效益。現在金安橋水電站每天的凈現金流超過1000萬元,而且,水電價格目前被人為壓低了,如果水、火電同價的話,金安橋效益還能翻一番,每年有50-60億元;其二是贏得了外界信任,因為金安橋這么復雜的事都干成了,大家會想漢能干其他也沒事,商場上最寶貴的就是一個“信”字;其三是為漢能團隊帶來了自信,漢能核心團隊通過金安橋十年的歷練,獲得了心智的成長、團隊力量的成長,也有了自信可以干大事。
“為什么我們后來能夠干薄膜太陽能?就因為我們干成了金安橋。”李河君這樣銜接兩個傳奇。如今,漢能是全球私營企業中最大的水力發電公司,年年有幾十億的正現金流。
第二個傳奇
全球技術最先進的薄膜太陽能企業
李河君把水電比喻成“印鈔機”,也坦言之所以敢投300億元進軍光伏產業,就因為“漢能產業基礎非常扎實,有非常穩定的現金流”。沒有風險,所以他就可以更“任性”地追求自己的理想,發展到現在已經是“用薄膜太陽能改變世界”。
在他看來,太陽能發電終將代替電網,讓人類實現真正的能源自由。于是,他就開始全心投入到了薄膜太陽能事業中,開始了他和漢能的第二段傳奇。
最初的他并不看好光伏產業,但從2006年到2009年,僅3年時間,光伏度電成本便由3元降到了1元。2009年,李河君當機立斷地進入光伏領域。但他并沒有選擇進入技術、市場都更成熟的晶硅領域,而是選擇了進入技術難度更高、資金需求更大、更有市場未來的薄膜太陽能領域。
當時外界一片嘩然,認為李河君瘋了。就在近日的采訪中,李河君依然被問起這個問題,他的回答是:“一個產業從研發到大規模爆發性的增長,都需要25年到35年,為什么我當初敢做薄膜?因為我覺得2015年薄膜是要爆發式增長,這是我的戰略式判斷。從長遠來看薄膜無可爭辯,輕便、轉化率高。薄膜化、柔性化是世界太陽能發展的整體趨勢。”
這個“瘋子”還做出了更“瘋”的兩年實現2000兆瓦計劃,以近乎“大躍進”的形式做薄膜太陽能事業。這個目標是源于他想做到全球第一,因為當時的行業龍頭—美國第一太陽能(FSLR.NSDQ)有1800兆瓦產能、兩條技術路線,兩年2000兆瓦,超越第一的一點點。
打通全產業鏈,從上游光伏電池和組件的生產線裝備,到中游電池、組件生產,再到下游光伏電站發電。李河君認為,從一開始就要做很大,通吃的做法能夠內部消化掉產能。2011年,李河君通過資本市場的運作,成為在香港上市的硅基薄膜太陽能設備制造商鉑陽太陽能(00566.HK,現已更名為漢能薄膜)的實際控制人,從而直入上游裝備制造。
李河君一路馬不停蹄,一步步實現著自己的野心。憑借著金安橋奠定的雄厚資金實力,布局了七大光伏制造基地,并在兩年內完成了四次國際并購,先后將德國的Solibro、美國的MiaSolé、Global Solar Energy和Alta Devices公司收入麾下。李河君的思路是,所收購公司的技術能對接則對接,不能對接的可以“存放起來”,減少未來的競爭對手。
“完成幾個大的并購之后,我們一躍成為全球薄膜太陽能行業的領導者。這不但在于規模,更在于技術,漢能通過并購,把全球最領先的技術完全掌握在中國人手里了。包括并購,包括基地建設,我們總共才花300億就干起來了。”李河君再次創造了奇跡,他堅持技術就是核心。到現在,漢能擁有的技術專利超過1300項。
2014年3月,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科技商業獎項——麻省理工學院《科技創業》“全球最具創新力企業”評選結果揭曉,漢能位列全球第23位、中國第2位。在漢能獲得的眾多獎項中,這個最讓李河君引以為傲。
而除了薄膜太陽能技術,漢能的裝備制造能力也被國家有關部門評審時給予高度評價。目前,漢能已在薄膜產線核心裝備領域擁有獨立自主知識產權,具備GW級的高端裝備年度交付能力。
“漢能全球開發超過100家供應商,花了一年半時間進行技術評估、驗證、測試,最后才完成了全部48種設備的開發、驗收,不老老實實干能成嗎?”李河君曾以Solibro技術路線為例自信地表示。
事實證明,李河君的努力沒有白費。過去一年,漢能各技術路線研發和量產效率再創新高,持續保持五項世界紀錄,其中美國子公司Alta Devices的砷化鎵(GaAs)技術占據三項,分別是量產組件效率24.8%、單結電池最高轉換率28.8%和雙結電池最高轉換率31.6%,值得一提的是,這三項世界紀錄均得到了美國能源部旗下美國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NREL)認證。MiaSolé新一代工藝量產冠軍組件效率達到18%,為目前全球濺射法銅銦鎵硒(CIGS)柔性組件最高效率。德國子公司Solibro量產冠軍組件效率達到16.97%,為共蒸法CIGS組件量產世界紀錄。
更大的野心
引爆能源變革 開啟移動能源時代
在2015年3月舉行的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李河君作為全國政協委員在大會上發言,提出發展移動能源產業,對于我國轉型升級、擴大內需、促進能源結構調整,履行國際減排承諾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希望國家從戰略高度重視和把握這一產業變革機遇,給予鼓勵和扶持,將其打造成像高鐵、水電一樣的中國優勢產業。
李河君同時指出,移動能源是以可移動的分布式發電技術為基礎,通過和儲能、控制、信息通信等技術的有機結合,實現能源的可移動、全天候、高效率供應。移動能源是能源利用方式的一場革命,即用薄膜發電隨時隨地提供能源,這勢必將成為我國一個新的經濟增長極。
移動能源是以可移動的分布式發電技術為基礎,通過儲能、控制、信息通信等技術的有機結合,實現能源的可移動、全天候、高效率供應。移動能源是能源利用方式的一場革命,就是用薄膜發電隨時隨地提供能源,實現能源的無處不在。
擁有最先進的薄膜太陽能技術的漢能將引領這個時代。可是奔向成功的路總不是一帆風順的,2015年的“520事件”,讓李河君和漢能都遭受重擊。很多人再次以看笑話的心等待著。可是,李河君卻選擇了潛心于尋找人才和開發產品,漢能進入轉型期,并進行了系統的組織變革,厚積薄發。正如他自己說的,漢能經歷了前所未有的苦難,必將也獲得前所未有的發展。
近幾年,漢能推出了很多產品,用實際行動證明并迎接移動能源時代的到來。
2015年,漢能攜全太陽能動力汽車——Hanergy Solar Power、太陽能無人機等諸多移動能源產品亮相首屆“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并正式推出“移動能源+互聯網創新平臺”,宣告其“移動能源+”戰略開始逐步落地。
2016年7月,漢能正式發布了四款全太陽能動力汽車,該汽車可實現“邊開邊充”,顛覆了傳統電動力汽車“續航里程”的概念,讓汽車中短途“不插電無限行駛”成為可能。
2016年10月,在第二屆“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上,漢能全太陽能動力汽車、太陽能無人機、太陽能發電紙和太陽能背包等移動能源產品在諸多創新產品中脫穎而出。
2016年底,漢能美洲公司與厄瓜多爾KARA SOLAR公司共同研制制造了全太陽能動力船,并且成功下水,為漢能薄膜應用再添一筆。
2017上海SNEC(國際太陽能產業及光伏工程展覽會)展上,漢能攜旗下事業部展出包括薄膜太陽能建筑一體化(BIPV)光伏組件、Solibro建筑幕墻、隔音障薄膜太陽能發電系統GSE PowerFlex、太陽能公路、農業大棚透光組件、太陽能汽車Hanergy Solar R、GSE戶用系統、薄膜太陽能發電紙、Alta Devices等全系產品亮相。
2017年5月,漢能與摩拜簽約,薄膜太陽能技術和產品已經開始進入共享單車市場。2017年7月29日,漢能發布了顛覆傳統的“屋頂+太陽能板”的分布式產品漢瓦,可以完全取代傳統的瓦片,直接用在建筑的屋頂。
近日集團與奧迪股份公司合作,第一進步將推出薄膜太陽能全景車頂解決方案,旨在延長車輛行駛里程。此后,雙方還將逐步研發利用薄膜太陽能技術為奧迪電動汽車提供主驅動力。此前,漢能還與福耀玻璃合作,共同研發薄膜太陽能全景汽車天窗等產品。
“用不了多久,我們一定會看到,從天上的衛星、無人機,到地上的小汽車、卡車、共享單車、背包、帳篷、手機、住宅等等,所有這些載體,都可以利用太陽能發電,而且可以被存儲、被交易、被共享,這就是移動能源時代!它的商業模式、發展規律,將會打破我們一般性的認知,能源將無時不在,無處不在!”李河君說。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便攜式電子設備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同時,傳統化石能源儲量的不斷減少以及環境壓力的不斷增大,電動汽車產業必將得到長足發展的機會,隨之而來的是人們對移動能源供給的巨大需求。
以可移動、智能化、網絡化為特征的太陽能薄膜發電技術將為移動能源時代提供最佳解決方案,并帶動新能源、新能源汽車、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節能環保等戰略新興產業的發展,形成“新常態”下中國經濟新的增長極。
23年來,漢能一直專注做實業,堅持做清潔能源,沒有干別的。說起原因,李河君給出了“實業報國”的答案。
“國運則我運,任何一個企業的發展都必須依托國家發展的平臺。國家倡導發展的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中,漢能涉及了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等六個領域。國家現在要求經濟‘脫虛向實’,我覺得是非常好的,相信漢能靠實業發展的路子前景一定會非常好。”李河君坦言,此前也有人勸他做房地產,但是他一直沒有做。在他看來,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有不同打法,也反映企業家的性格,他覺得專注做實業才踏實,成功概率才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