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蘋果發布了令人期待已久的十周年新品iPhoneX。全面屏、無線充電、FaceID……但這些技術并非iPhone首創,因此它的亮點越來越少,而高昂的價格還是讓不少網友開啟了吐槽模式。
“千元機”逐步變少“十年前,iPhone問世,從此歷史被劃分為有iPhone時代和沒iPhone時代。十年后,iPhoneX問世,從此歷史被劃分為買得起iPhone時代和買不起iPhone時代。”一位網友如是說道。
不可否認,“一直被跟隨、從未被超越”的蘋果近些年來的創新速度在逐漸變慢,這給其他手機廠商留出了更多表現機會。在蘋果發布會的一天前,小米發布了和iPhoneX一樣主打“全面屏”設計的MIX2,就連蘋果自認為殺手锏的人工智能芯片A11也有華為“麒麟970”與其對標。此外,vivo、金立等國產品牌也已紛紛表示將在今年下半年推出新的全面屏手機,大有對iPhoneX形成“圍剿”之勢。
細心的朋友或許已經發現了,如今主流的國產智能手機的售價期間逐步“上揚”,不管是被炒到2萬多華為Mate9保時捷版,還是6999金立M2017,又或者是接近5000元oppo與vivo手機都已經開始進軍“高端”的智能手機市場,之前占據手機市場“半壁江山”的“千元機”也逐步變少。
蘋果核心技術被“超越”
在過去的10年里,智能手機在內部配置上取得了令人難以置信的技術提升。但在工業設計方面,那些變化充其量都只是小碎步般的改變。所以,全面屏的出現讓智能手機在工業設計上有了更多創新空間。
iPhoneX最大的賣點是“全面屏”,但早在去年10月25日,小米就發布了概念手機小米MIX,成為國內智能手機廠商中首個使用全面屏的手機,新發布的MIX2則被稱為“全面屏2.0”。
就全面屏的價值而言,小米全面屏MIX2延續了高性價比的特色,64G、128G和256G版本售價分別為3299元、3599元和3999元。與小米推崇的高性價比理念不同,蘋果新款iPhoneX手機在售價上創新高,64G和256G版本售價分別為8388和9688元。
小米科技董事長雷軍曾表示,為了避免與蘋果新品發布“撞車”,小米MIX2的發布臨時提前了一天。在蘋果發布iPhoneX之后,“由于iPhoneX定價比較高,小米MIX2賣得更好了。”
業內人士表示,在功能機時代,屏幕占手機前部1/3—1/2面積。而消費者對手機的審美,一直受到手機廠商設計觀念的引導,全面屏手機高顏值、大屏幕、好手感、寬闊的視野等特點,將引領全屏手機漸成趨勢。除了蘋果和小米,國產手機廠商中,vivoX20、金立M7兩款全面屏手機將于9月底發布,華為、努比亞也均透露出全面屏手機計劃。
如果說全面屏更多是供應鏈上的競爭,那么在手機芯片這一核心技術,蘋果也并不占絕對優勢。此次發布的iPhonex內置了全新A11芯片,相比于上一代A10Fusion,在性能上快了25%,能效提升了70%。不過,華為自主研發的“麒麟970”同樣強悍,其采用10納米工藝,芯片上的晶體管數量達到了55億顆之巨,在性能上提高了20%,同時卻降低了50%的功耗。
僅以數量而論,搭載在iPhoneX上的蘋果A11處理器的晶體管數量僅為43億顆,華為具有領先優勢。
另外,蘋果、華為在人工智能加速領域也開始積極布局,蘋果A11仿生芯片,擁有專門用于加速人工智能相關任務的“神經網絡引擎(neuralengine)”,它是專門用于加速人工智能相關任務的,包括iPhoneX上面的FaceID、人像模式中“人像光效”、Animoji動話表情都需要通過神經網絡引擎才能更好地完成。
華為麒麟970則是全球首款集成NPU神經網絡單元的移動芯片,這顆小小的NPU專為神經網絡計算而生,它只有CPU一半的大小,其效率要遠遠的高于普通的CPU和GPU,圖像識別速度要比CPU快20倍。由于NPU的引入,麒麟970可以基于AI技術進行本地化數據處理,就不需要以傳統方式把數據上傳到云端。這樣不僅效率更高,還能確保數據的安全與隱私。
不論從手機設計,還是從應用技術,被寄予厚望的iPhoneX都比國產智能手機慢了半拍。蘋果創新速度顯然在逐漸變慢,而這也直接影響到蘋果在中國市場的銷量。
根據市場調研機構IDC的數據,蘋果在中國市場份額自2016年首次出現下降——從2015年的13.6%下降至9.6%,排名從前三跌至第四;2017年第二季度,蘋果在中國的市場份額繼續下降至7.1%,排名降到第五,華為、OPPO、vivo、小米等卻依靠后發優勢、高性價比以及對細分市場準確把握形成了對蘋果的圍追堵截。
不可否認,在高端市場蘋果依然占據優勢,但中國用戶能否接受近乎1萬元一臺的高定價,需要市場來檢驗。總之,創新是蘋果公司固有基因,如果創新引領者的地位開始動搖,那么蘋果手機光環也將會失色。
國產手機價格屢創新高“以前是沒錢(的)買華為手機,現在是沒(有)錢買華為手機了。”這原本是華為上個月在發布高端機后手機圈里的玩笑話,但現在看來,玩笑開始成為了現實。
在二手物品交易平臺咸魚上,一款華為Mate9保時捷款的手機售價被炒到了16000元至24000元不等,這比官方售價高了近一倍。
而電商品牌中,一向講究性價比的榮耀,magic機型的價格也將近4000元,創下了互聯網手機的價格新高。
并且,價格飆高的不僅僅只有華為。進入下半年以來,“把手機賣貴點”似乎成為了國產手機的集體共識。小米、OPPO、vivo等國產廠商紛紛發布售價3500元—4000元的手機機型,金立更是把價格拉升到了萬元線以上,16999元的定制商務機在金立的策略中甚至被放在了戰略級別。蘋果手機盡管撐起了價格,但是國產手機絲毫沒有“畏懼”,這其中必然存在原因。
行業內的競爭環境加劇是國內手機企業紛紛瞄準高端市場的原因之一。
最近幾年,從產品設計、供應鏈管理、制造工藝、軟件開發到品牌建設,部分國產品牌持續發力,不僅縮小了實力差距,同時不斷分食了巨頭的市場份額。但在利潤上,卻依然與蘋果相較甚遠。
市場研究公司StrategyAnalytics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的總利潤達到了90億美元,其中三星智能手機利潤為1000萬美元,占比為0.1%,在全球排名第九,蘋果手機在三季度營業利潤高達85億美元,占據了全球智能機行業營業利潤91%的份額。
與此同時,手機廠商在供應鏈方面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目前,手機廠商的很多物料基本都以美元結算,而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繼續下跌,帶來的影響已經顯現,芯片、屏幕、攝像頭、內存等都是面臨不同程度的價格上漲。
酷派手機CEO劉江峰表示,美元漲1毛錢,他們的成本要增加20塊,壓力很大。所以,不管廠商還是供應商都希望提高毛利潤來規避風險,沖擊中高端市場成為不得不走的一步棋。
另一個原因來自高端市場機會窗口的打開。
金立的董事長劉立榮說,金立曾做過一款4000元左右的手機,沒做過推廣,每年銷售出五六十萬部。言外之意,此次商務機型的銷量肯定會多于此。而從屏幕的訂貨量來看,此次商務機型的內部銷量預期至少在100萬部以上。
這個數字對于高端機型,特別是國產機來說,并不是一個小數目,甚至引發了外界的噪音。但劉立榮顯得較為樂觀,他認為市場的消費升級可以帶動國產手機在中高端市場的表現。
市場機構賽諾發布的報告印證了這一點,2016年上半年中國市場用戶購買手機的均價在明顯上升,3000元以上的銷量區間同比增長了85%,2500元到3000元的銷量區間增長了124%,700元左右的銷售區間出現了13%的負增長。眼下的國內智能手機市場已經完成了所謂的普及階段,用戶購買手機時不再單一地看重性價比,品牌度以及質量成為新的考量。
此外,三星此前剛上市不久的旗艦機型Note7因質量原因在全球召回,原本在高端市場三星和蘋果勢均力敵的競爭,因為三星的缺席,突然出現真空,這也給了國產機一些新的機會。
截至2016年(?)11月14日,華為與萊卡合作的P9系列出貨量900萬部,預期產品生命周期內銷量將達到1200萬部,Mate8全球銷售了700萬部,兩款產品售價都在3500元以上。OPPO、vivo的出貨量也在翻倍增長。
不得不說,華為和藍綠兩廠在中高端市場上已經嘗到了甜頭。
但機會和風險永遠是共存的,餡餅越大,對于廠商的整合能力要求越高。品牌的溢價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練成的,雖然國產手機經歷了多年的沉浮,但在品牌美譽度上,和蘋果等國際廠商的差距仍然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