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個數據:目前中國有各類各級工程師3000萬。無論這一數據是否準確,幾十年來,隨著經濟體制改革和職稱的評級考核,中國的工程師絕對數量一定相當可觀,但問題是,這么多年來,媒體上除了富豪排行榜和明星八卦,甚至能看到無數中國制造業的“打工仔”,然而,中國的工程師們在哪里?
科學的春天和曾經的榮耀毫無疑問,改革開放40年,經濟的高速發展片刻也離不開工程師,從太空飛船到手機汽車到衣食住行,哪一行都離不開工程師。記得1978年改革開放伊始,“科學的春天來了”,知識分子,特別是科學家和工程師迎來了自己的“高光時刻”。曾幾何時,醫生是人類身體的“工程師”、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充分表明,“工程師”這三個字的份量有多重。
那時候,工程師還都統一被稱為“技術員”吧,是社會上人人尊敬的對象,姑娘們都以嫁給技術員為傲,技術人才空前受尊重,他們也以此為榮,為企業、為國家的發展全力以赴,做出了無數不可或缺的貢獻。然而,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中國制造的榮耀被互聯網甚至金融和房地產所替代,實體經濟逐漸隱沒在媒體的視線以外,工程師也早已備受冷落。前些年甚至提起過“高級藍領”的話題,說要提高他們的待遇云去,但就是沒提工程師——曾經的榮耀不見了。
筆者曾在南方一些制造企業參觀。在“來料加工”和大量“代工”的產業結構條件下,生產流水線多數也是引進的,此時的工程師就像鐵路上的巡道工,他們的任務就是照看流水線,處理簡單的故障,真要碰上疑難雜癥,可能還要請外國工程師來指導,因為有技術“機密”。每到此時,中方工程師的心情如何,可想而知。
心理失衡紛紛掙脫角色毋庸諱言,近些年來中國工程師群體的失落,是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的喪失,用現在的話說,其原因之一是輿論導向有關。過去中小學生立志當科學家和工程師的比例挺高的,現在,中小學生甚至大學生崇拜的偶像,很多都是娛樂明星和有錢的商人,工程師已不在他們的視野中。多種調查都顯示,高比例的家長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進工廠,現在中國產業工人的主體基本是“農二代”。很多大學生報志愿時出現“逃離工科”、“掙脫工程師”現象。有的是混文憑,畢業寧可荒廢專業也不去工廠。
更有甚者,有同學朋友在研發崗位工作十幾二十年了,由于工作壓力或“無聊感”及收入不高沒希望,很多開始經商。筆者一位學電力自動化的朋友,放棄了多年的高工待遇,開始做起了淘寶電商。還有很多是轉而從事所謂被稱為白領的體面、收入高的“商務領域”,其實多數也是做經商做銷售。不是說不可以這樣,只是從宏觀上看,這種人才趨勢流向,必然削弱技術上本已有些“空心化”的中國制造。另外,對他們個人一生的事業成就也感到惋惜,但在住房、教育、醫療待生活壓力下,也十分理解他們的選擇。何況,從上述“代工廠”的例子看,中國也不需要那么多工程師,只需要工人。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說,一個好的工程師,的確不如一個熟練的高級藍領工人。
工程師仍將大有用武之地中國正在調整產業結構,“供給側改革”、“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等一系列國策正在發揮作用。特別中去年以來,由中美貿易爭端開始,國人強烈意識到了中國制造的極其重要性:制造業是一個國家的各項基礎,核心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才是穩定持續發展的保障。中面和地方政府的許多人才政策正在相繼出臺,例如在稅收、住房等方面予以優惠;還有一些吸引留學人員甚至外國工程師加盟的優厚條例、法規;建立新的“科技特區”比如粵港澳大彎區等等,求賢若渴,招商“引智”。這種示范作用正在向全國蔓延,許多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畢業后選擇去二線甚至三線城市,力圖體現自身價值,其中不乏許多潛在優秀工程師人才。許多成功有實力的商人,也開始投入智能機器人、手機和汽車,有的立場制造“中國芯”,這是中國經濟的希望,是中國制造業的希望,是中國工程師們的希望。
當一個民族有危機感的時候,也正是新機遇到來的時刻。中國工程師們需要一個動員令,需要一個屬于自己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