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京東數字科技研究院聯合京東金融校園生態,針對2200余名95后大學生進行了調研,形成《95后金融消費需求調研報告》(以下簡稱《95后調研》);2019年,京東數字科技研究院基于線上消費及數字金融的大數據,分別推出《青年人群消費洞察報告》和《數字消費金融洞察報告》。通過以上研究成果,我們可以大致上了解,當下青年人群,特別是90后與95后,在線上消費和行業分析IndustryAnalysis數字金融領域中諸多行為偏好與發展趨勢。
數字消費金融是泛指消費金融通過與數字科技的融合,為用戶提供數字化、精細化、場景化的創新消費金融服務,從而改善消費金融服務的成本效率,提高用戶體驗、提升消費能力、創新消費場景,主要包括“延期付款”、“消費分期”以及延伸的“信用消費”等服務形式。
那么,當代年輕一代的數字消費金融有哪些特征呢?
一:數字消費金融產品在青年群體中滲透率較高2018年,各年齡段用戶線上消費的數字消費金融分期滲透率均不同程度提高,其中90后人群利用信用的比例最高,大部分都是通過互聯網金融進行分期,而傳統的信用卡分期的相對較少。筆者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且滲透率仍在快速提高。
從品類看,90后在鐘表、數碼、手機珠寶首飾的消費中有較高的數字消費金融產品滲透率。尤其是手機,隨著信息科學技術的不斷更新換代,手機等電子產品的消費更加明顯。
二:數字消費金融產品對青年人群消費的刺激作用凸顯隨著互聯網金融(p2p)行業的不斷發展,青年群體消費能力通過信貸杠桿明顯擴大。2018年,借助于數字消費金融服務,數字消費金融用戶人均消費整體提升1.23倍,其中處于事業上升期的25-33歲用戶人均消費提升幅度最大,其次為34-38歲用戶。
《95后調研》也顯示,近五成的95后認為消金產品對自己的消費意愿產生較大正向刺激作用;此外,95后對消費金融產品體現出強粘性,即便是低價格產品也愿意使用分期付款方式進行消費。
三:年輕用戶更關注自用及娛樂等垂直場景信用生活消費衍生于數字消費金融,是在數字科技的支持下,以數字信用連接用戶和場景服務供給方,構建創新消費場景,為用戶提供創新消費體驗的生態服務。
不同代際人群對不同信用消費場景的關注偏好有所不同。《數字消費金融洞察報告》顯示,以90后用戶為代表的青年群體對信用機票、信用租相機、信用租手機和信用租女裝關注度相對更高。80、70、60后用戶整體上對信用租珠寶、信用簽證及信用租家電設備等場景關注度更高,其中70、60后用戶對信用租車場景關注度更高。整體上,年輕用戶更關注自用及娛樂場景,年長用戶更關注家庭及奢侈消費場景。
四:趨勢研判與存在問題數字消費金融,這個看似新型的金融詞匯,然而,筆者認為他將會成為一個普遍認可的萬億級藍海市場,近年來消費金融市場先后經歷了快速起量的發展階段和由于行業弊病暴露、風險事件頻出、導致監管收緊導致的回調。隨著我國經濟企穩、政策效果持續兌現,消費將得到更多支撐;同時,從2018年至今,在政府的相對寬松的貨幣政策之下,消費信貸可得性似有所改善,就2019年第一季度而言,全年前3個月新增居民短期貸款達到歷史新高的4294億,而銀行渠道發放的居民消費貸款同比增速也有見底回升之勢。可以預見,我國消費金融中長期仍然存在巨大發展潛力,但在經過野蠻生長的階段后,消費金融市場去偽存真,已進入了規范發展、合理增長、服務升級的“后藍海”時代。
具體到數字消費金融及年輕的消費群體,以《95后調研》的結果為參考,青年群體消費的潛力與風險并存。首先,青年群體消費旺盛且“超支”已成為常態,因“付不起”而放棄消費的比率較低,超過66%的95后有過超支的經歷。其次,青年群體受自身收入的限制,的償還能力和多平臺借貸情況值得關注。
調查顯示近五成的95后有過還不上款的經歷。而在還不上款的情況下,近1/3的95后會選擇“借新還舊”。調查數據顯示當95后面臨逾期時,49.8%選擇“向家人、朋友求助”,30.7%選擇“從其他信貸平臺借款”,更有19.5%選擇“逾期補交”的形式。
未來,為了能夠更好的發展互聯網金融,促進數字消費金融的發展,也為了跟好的對青年群體的數字消費金融服務,應注重加強投資者教育及信用觀念的培養。
一是樹立正確消費觀,融合消費金融與消費場景,構建產品使用的“無感”性,是消費場景金融的一個重要特征,但需要同時考慮用戶教育和知情權,使用戶對所使用的消費金融產品有清晰的認識,做到“認知有感”。
二是培養健康信用觀,隨著用戶信用的積累,數字消費金融的提供發可以輸出能力、建立廣泛鏈接,開發諸如職場、租賃等更多的垂直信用消費場景,打通用戶信用與消費價值的正反饋鏈條,為其提供更具品質的“消費+金融”服務,引導正確信用消費觀,例如京東金融推出的免押信用租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