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背后的社會責任缺失
增值業務讓運營商拋棄了保護用戶信息安全與隱私的責任
近年來,運營商越來越關注社會責任對自身帶來的價值提升,在保持企業穩健經營的同時,對利益相關者負責。中國移動(微博)、聯通、電信三家運營商已經連續5年發布了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報告涉及了本質責任、員工責任、綠色責任等諸多方面的內容,但幾乎沒有提到 “保護個人信息安全與隱私”這一問題。
用戶滿意才是最大的責任,企業的聲譽以及隨之而來的業績都會隨著用戶滿意度的提升而提升。而現實中,“我的信息怎么會被商家知道?”、“為什么垃圾短信總是能夠找到我” ……如此等等,廣大用戶在收到垃圾短信之后經常會發出這樣的疑問。
眾所周知,我國電信行業主要被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微博)和中國電信三家國有企業壟斷。從長遠發展來看,為了推動電信行業的健康運轉,同時也是為了保證其自身的持久經營,它們就不應該僅僅是以獲取利潤為目的,而更應該是保證信息傳播內容合理、合法,保護廣大用戶個人信息的隱私和安全,信息傳播環境潔凈、有序,在彼此之間的良性競爭中為用戶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
其次,從信息流轉業務來說,無論是使用運營商提供的短信端口,還是私設的短信群發器,垃圾短信都必須通過運營商提供的短信網絡平臺這一環節,才能最終到達手機終端用戶。因此,運營商作為短信通道的提供者,完全可以通過自身的業務優勢地位,規范發送商的相關業務,從而承擔起社會責任,為用戶提供通暢、安全的短信服務。
同時,李曙光指出:“運營商保護用戶的信息安全與隱私,是其應盡的‘本分’,就像人要吃飯一樣。運營商在獲取用戶信息,收取服務費用之際,便應有保護用戶信息安全與隱私的義務。這既可以說是一種交易,也可以說是一種道德要求。”
2008年中央電視臺“3·15”晚會就曝光了分眾無線等七家公司發布垃圾短信的事件,并中國移動的相關負責人當場表態,指出這些垃圾短信大量占用了移動運營商的短信端口資源,已經違反了合作協議,會堅決關閉那些垃圾短信端口。
經過整頓,中國移動關閉了分眾無線曾經使用的短信端口。但是,就在第二年的“3·15”晚會上,人們卻驚奇地發現,2008年表示要堅決治理垃圾短信的中國移動竟然就是垃圾短信泛濫的最大助推者。在該晚會上,山東等移動分公司違規發送大量垃圾短信、出售手機用戶個人信息的事件遭到了曝光。
非不能也,實不為也。社會普遍認為,造成這種局面的唯一解釋就是以短信群發的方式進行商業信息發布屬于增值電信業務,能夠給運營商帶來豐厚的利潤收入,而這種運營商和發送商的共贏則使得這種業務具有長久的生命力。
同時,雖然我國相關部門已經出臺關于治理垃圾短信、規范短信市場的政策文件,但它們的法律效力不夠,規定內容不全等。比如說,運營商保護用戶信息安全與隱私的“義務”或者“責任”尚且處于道德范疇,缺乏明確的法律規定。現行條例對于垃圾短信的界定尚不明確,個人隱私的立法保護尚不健全、短信運營市場的監管尚不到位。
這一切都導致運營商對垃圾短信的縱容缺乏法律約束,尤其是在豐厚的利潤收入面前,運營商更加會自覺或者不自覺地拋棄其所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
立法根治垃圾短信
綜合立法促使運營商有所作為,肅清短信傳播環境
在技術遏制垃圾短信成為可能的今天,社會公眾對運營商以往的“非不為也,實不能也”的“委屈狀”極其不滿。同時,通過立法手段來規制垃圾短信的呼聲也日漸高漲。他們紛紛表示,遏制垃圾短信,靠運營商的行業自律、社會責任,其效果只會是杯水車薪。只有通過立法對運營商、垃圾短信發送商等行為主體進行嚴格規定,才能有效維護手機用戶的合法利益,徹底解決困擾手機用戶多年的垃圾短信騷擾問題。
對于運營商應如何承擔起保護用戶信息安全與隱私的義務,防治垃圾短信的問題,北京郵電大學互聯網治理與法律研究中心副教授謝永江表示,“一定要明確用戶的權利、運營商與發送商的義務。運營商在提供發送平臺之時,要加強對短信群發環節的審查,尤其要重點審查接收方是否為發送商的客戶。發送商在短信群發之時,要經過用戶的同意。要讓用戶選擇是否接收其所發的信息,若沒有征得用戶同意,便應將該用戶號碼從其資料庫中刪除。另外,類似于垃圾郵件的處理方式,運營商可通過技術手段,在發送商群發短信之前讓用戶選擇接受與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