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夏普中國上海區域的一名渠道經理黃先生(化名)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獨家曝料稱,夏普中國商貿有限公司情報通訊本部(手機業務)整個部門正在進行裁員,且事先并沒有任何通知和征兆。
《每日經濟新聞》對此進行了報道,1月20日,夏普中國公關室相關人士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確認了裁員的信息,“主要是因為我們與鴻海在手機方面達成了一些合作,所以有70多人涉及到調整。如果不接受這個協議的人員也會采取調動崗位和其他方式,但是手機業務并非全部剝離,我們今年還會推出新款智能手機產品�!�
據悉,2005年,夏普手機曾退出過內地市場,后來伴隨Android平臺及相關智能手機的興起,于2009年借助移動互聯之勢,其宣布高調回歸。然而,4年來,夏普手機并沒有找到自己的定位,錯失智能機時代的發展良機,反而節節敗退,最終不得不用裁員的手段來應對調整。
易觀國際分析師孫培麟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夏普犯的錯誤是日資企業的通病,即沒有正確審視科技的步伐和方向,從而失去了市場。
銷售人員被裁撤
據悉,黃先生于2009年加入夏普公司,在今年1月18日與公司解除了勞動合同。據他透露,此次裁員人數達80多人,均為銷售人員,其中70多人已經簽訂了協議。最高峰的時候,夏普中國手機業務的銷售人員約有200多人。
作為一名老員工,黃先生見證了夏普手機的興衰。他告訴記者,剛進入中國市場時,夏普手機因為旋轉屏這一獨特的設計廣受用戶青睞。2009年,在他主管的上海區域內,迪信通手機賣場當時包銷夏普9010和9202C兩款手機,每月銷量能達到三、四千臺。但好景不長,由蘋果智能手機掀起的產業浪潮很快將夏普淹沒。2012年10月以后,夏普手機在上海蘇寧賣場的月銷售額僅有四五十臺左右。在他看來,今天的沒落與夏普在產品研發方面過于保守,且沒有意識到智能手機時代的變化,不愿投入太多研發成本有極大的關系,“銷售額除掉成本后,根本不可能承擔銷售人員的成本,裁員是必然的選擇�!�
截至發稿時,夏普中國官方并未向記者證實上述銷售數據,也未透露真實銷售額。
與富士康合作遇阻?
夏普中國公關室相關人士表示,富士康在以8.09億美元投資獲夏普10%股份后,夏普和鴻海又在中國與夏普手機業務進行了新的合作,“手機的研發和生產由他們來負責,我們提供品牌和銷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