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這一合作基礎存在,該人士一再表示夏普不會退出中國手機市場,目前相關人員的解聘也只是為此次合作進行的相應調整。
但是這一說法仍然掩飾不了夏普手機在中國市場節節敗退的窘境。業內分析,此次年末突然裁撤銷售人員,可能和與富士康合作遇阻不無關系。
去年6月,夏普社長奧田隆司在夏普經營策略說明會上,宣布將與鴻海合作推出數款智能手機,并在中國推廣。智能手機合作案被視為鴻海夏普實質性合作的第一步,因此格外受外界矚目。
不過,鴻海手機的推廣并不順利。由于鴻海與夏普在大陸合推智能機處于發展初期,產量、鋪貨量仍較少,相關業務已經暫停。盡管智能手機布局暫時受阻,但鴻海與夏普并未放棄。
轉型Android智能機
日前,夏普、松下、NEC等都開始轉型做Android智能手機,并蓄謀進入中國市場發展自己的智能手機。
值得注意的是,2005年,夏普手機曾退出過內地市場。后來伴隨Android平臺及相關智能手機的興起,2009年,借助移動互聯之勢,夏普手機宣布高調回歸。但近日記者走訪上海一些主流手機賣場發現,已經很難看到夏普手機的身影。
業內認為,夏普在回歸時并未將日本銷售的高端機型引進到中國,而是收縮戰略,一直生產基于MTK平臺的貼牌手機,且價格高達4000元左右。盡管手握高精尖的硬件制造工藝和生產能力,但是在產品定位和發展策略上卻迷失了方向。
在面對記者對渠道布局的提問時,夏普中國公關室相關人士并未直面回答,也未透露目前夏普在國內的詳細銷售渠道信息。
市場調研機構賽諾發布的數據顯示,目前智能機的競爭日趨集中化。目前在中國市場上,三星、聯想、酷派、中興、華為等前5名市場占有率超過60%,同時,國產品牌進一步崛起,國產品牌整體份額占比超70%。
孫培麟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若非有出奇致勝的奇招,夏普要想勝出,恐非易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