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機關集體搬遷給企業騰地
已確定26個建設項目,預計總投資390億元
風景秀麗、寸土寸金的漢口沿江大道,在不久的將來有望告別眾多“衙門”扎堆的局面,一個新型的高檔商務區將取而代之!
昨日,江岸區委權威人士向本報記者證實,武漢市已經啟動沿江大道改造工程,包括武漢市政府、江岸區委區政府在內的23處政府機關將集體搬遷,騰出黃金寶地面向企業招商,打造一個集高端企業總部和金融商貿企業于一體的“沿江商務區”。
沿江商務區規劃范圍為江漢路―京漢大道―黃浦路―沿江大道三條路以內,總面積約3.35平方公里。具體到漢口沿江大道上,就是從武漢關至長江二橋約10多公里的地段。據統計,目前這段路上共有建筑55棟,其中23處為政府機關辦公場所,辦公用房面積超過3萬平方米。在這里辦公的有武漢市政府、市人大常委會、市政協、江岸區政府、市統計局、市防汛抗旱指揮部等。
眾多政府機關扎堆沿江大道的現象,輿論一直非議不斷,漢網論壇關于這個話題的留言一度高達數萬條。網友普遍認為,如此寸土寸金的黃金地段,用于政府機關辦公“不太合適”,應該用來發展高檔商業。今年初,市長阮成發首次公開表態:愿用市府“寶地”換世界500強,誰看中了這塊地,市政府可以易址辦公。
此次沿江商務區的規劃設想是,以歷史風貌保護為基礎,以功能更新為杠桿,延續漢口之心“核心地位”,使其成為漢口歷史文化的展示舞臺、城市經濟發展的功能杠桿、都市風尚消費的聚集場所、旅客漫游休閑的體驗之城。
據江岸區方面介紹,目前已有數家大銀行表示,希望入駐現為政府辦公場所的歷史建筑。沿江商務區已確定26個建設項目,預計總投資390億元。目前已啟動青島路片、吉慶街片、珞珈山歷史建筑保護改造。力爭到2011年底,漢口沿江商務區按規劃初現風采。
市民:6年前市民搬遷提議 曾引起李憲生關注
聽說市政府將為沿江商務區騰地的消息后,武漢市第一技術學校的胡全志老師長舒了一口氣,因為6年前,他就開始關注這個動議。
胡全志雖是一名普通教師,但對市政建設相當熱心。2001年至今,他共向政府提出了200多條合理化建議。2003、2004年被市政府評為“武漢市十大熱心市民”。
2003年,胡全志在武漢一家網站的論壇上開辟“武漢建設”欄目,專門收集跟武漢市城市建設相關的建議和意見。“當時就有不少網友提出,漢口沿江一帶風景秀麗,且有很多異國風情建筑,這些都是不可再生的資源,很適合發展高檔商務,建議市政府、市政協等政府部門能騰出辦公用地,為武漢市的經濟發展讓路。”
胡全志說,當時網友紛紛提議要讓漢口沿江一帶發揮更大的作用,還有網友甚至幫市政府想好了出路,建議搬遷到王家墩,因為那個地方交通還比較便利,也屬于中心城區。
實際上,當年武漢市領導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一位曾在武漢市委機關報工作的老新聞工作者向記者透露,2005年10月,第二屆全國部分城市友好商會會長會議在漢召開。時任市長李憲生就曾談到:政府機關把沿江寶地都占了,不少市民對此很有意見。
不過,也有網友對政府為企業騰地持保留意見。一位來自廣東的網友就表示,為企業騰地方,本是好事,但政府部門會不會借此機會興建豪華辦公樓呢?
還有網友提出,市政府要引進世界500強企業,除了可騰出“黃金寶地”外,更重要的是要打造武漢的軟環境,如市容環衛、公共窗口的服務質量等,且要拿出吸引優秀企業的措施,讓世界500強企業不僅要落戶武漢,更重要的是要能把他們長時間吸引在武漢,讓這些企業能為武漢市的經濟發展起到更大的推動作用。
展望:重現百年前金融中心之輝煌
漢口沿江大道堪稱武漢商業價值最高的黃金寶地,早在1860年代就是大武漢的金融中心,也是著名的漢口租界區。現在的55棟建筑中,優秀歷史建筑有13處。
沿江一帶打造高端商務區是否可行?查閱歷史文獻,可以了解到漢口沿江一帶的昔日輝煌;而漫步街頭,又能感受到現代商務的濃厚氣息。
歷史:貿易量居全國第二
據史書記載,江岸區是武漢市歷史上唯一存在過外國租界的城區。
在十九世紀中葉至二十世紀中葉的80多年間,英、法、俄、德、日五個帝國主義國家在江岸區設立租界,先后有17個國家的商人、傳教士到這里經商、設廠、傳教、辦學,各國在江岸地區建有眾多的洋行、工廠和碼頭,代表中國官僚資本利益的銀行及錢莊也設在租界內外。
那時,江岸成為武漢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金融、信息中心和交通樞紐,是華中地區物資集散地和全國外貿轉口中心之一,境內經濟和文化也得到發展。當時漢口的貿易量很快就超過了傳統的商埠廣州,僅次于上海。租界時期,電燈、電報等近代公用市政設施首先在江岸區開始出現。
現狀:商務氣息日益濃厚
100多年過去了,如今的漢口沿江一帶早已是另一片天地。從長江二橋走上沿江大道,就是寬敞的親水平臺——漢口江灘。馬路邊,有五星級的“明珠豪生”大酒店,有世界頂級高檔消費LV專賣店,有融現代與近代武漢特色的“武漢天地”,漢口沿江商務區已初具雛形。
100多年前外國租界留下的歐式建筑,如今依然保留著鮮明的異國風情。在車站路路口,帶有明顯巴洛克式風格的東方匯理漢口分行,如今是一家大的咖啡吧;帶有標志性圓形大柱結構的漢口匯豐銀行大樓,如今是光大銀行武漢分行的總部……
從房價來看,位于江灘附近的新樓盤7000元/平方米起步,8000元、9000元……甚至于每平米17000元的房價也有,而同樣是江岸區的后湖地帶,每平方米房價在3000元-6000元之間。從房價上也可看出漢口江灘一帶的商業價值。
未來:重塑大漢口輝煌
江岸區委書記黃衛國表示,江岸區沿江一帶是昔日大漢口的高端商務商業發展中心,也是武漢歷史上第一個金融商社等服務業集中地,一度成為僅次于上海的金融貿易區。無論是國內外知名商家還是江城普通消費者,都對沿江一帶具有強烈的心理認同和習慣沿襲,將其視為必然的高端服務業集聚之地。
建設沿江商務區,使沿江一帶成為大公司總部、金融企業、國際知名品牌商業以及高端酒店的集聚之地,既是對昔日大武漢繁榮發展的一種人文傳承,也是遵循發展規律,發揮地緣優勢、挖掘資源潛能,重塑江城繁華、實現科學發展的一種理性選擇,順應了歷史和現實的雙重需要。
先例:
為企業騰地 區級政府先行一步
洪山區政府從街道口搬往珞獅南路
武昌區政府從司門口搬往螃蟹甲
漢陽區政府從鐘家村搬往十里鋪
政府辦公樓為招商讓路,武漢市政府和江岸區政府并不是吃螃蟹的第一人。此前,武漢市已經有部分區政府先行一步,主動為商業巨頭騰地。
2001年以前,洪山區政府大院原址位于武珞路電腦科技一條街的繁華地段,占地23.8畝。2001年,欲在武漢投資的臺灣“藍天電腦”相中了區政府大院,希望在那塊地上興建群光廣場,雙方都認同了這項投資合作意向。為此,洪山區政府搬遷到相對偏僻的珞獅南路。
如今,群光廣場已經在原洪山區委、區政府機關的土地上崛起。從2003年起,商場每年給區財政帶來的稅收超過2000萬元以上,相當于兩年又建一個區政府。不僅如此,兩年后,新世界百貨也在一街之隔的馬路對面開業。如今,街道口已經成為武昌最繁華的商業中心之一。
同年,位于漢陽最繁華地帶的漢陽區政府也面臨著同樣的機會,漢陽區政府以前就在鐘家村最繁華的地帶——鐘家村。當年,“閩東電力”公司看中區政府所在地,認為可以帶來商機,雙方協商后漢陽區政府決定搬遷,為商業讓路。據漢陽區機關事務局有關負責人回憶稱,當時區政府是先騰出辦公地點,租賃陽新路旁的某辦公樓辦公,之后才興建新的辦公大樓。而“閩東電力”將在區政府原址興建一幢集寫字樓、高層住宅和休閑娛樂于一體的區域性標志建筑陽光廣場,一至三層將租賃給泰國正大集團,作為大型超市。
武昌區委、區政府原先坐落于轄區最繁華的司門口地區,為了適應廣東商城發展的需要,區機關已經搬遷到了螃蟹甲。搬遷之初,部分市民嫌辦事不方便,責罵武昌區政府的聲音還不少。
五板塊
風尚珞珈商旅板塊
以沿江歷史金融建筑群為基礎,吸引跨國公司、國內大型企業在此設立辦公總部,體現出傳統與現代融合的風貌景觀。
以中山大道沿線的美術館以及蘭陵路至黃陂路沿線的文化畫廊為依托,發展時尚文化、藝術創意等產業,形成創意產業聚集地和藝術家村落。
在保護青島路片文物保護單位及歷史建筑的基礎上,凸顯歷史文化風貌。整合黎黃陂路沿線歷史建筑,打造“黎黃陂路精品名店一條街”。
激揚大智數碼板塊
依托大智路通信產品市場、歐亞達通信數碼產品市場,整合盈安、財富、中天及在建的中南電子信息市場、聯想數碼城等資源優勢,建設信息數碼產業集聚區。
智力三陽創意板塊
以武漢市規劃院、武漢市建筑院等設計單位為依托,開發以規劃設計、建筑設計為主導的設計創意產業。全面改造延慶里,營造創造設計交流平臺,為創意設計人員提供思想碰撞火花。
科教新興居住板塊
提高科教、居住建設水平,完善配套服務設施,使沿江商務區成為環境優美、和諧共生、內涵豐富的宜居生活區。
財智永清商務板塊
以漢口天地、晉商大廈等一批商務樓宇為依托,發展商務辦公、金融貿易等,吸引跨國公司、國內大型企業來此投資,集聚形成總部經濟群,塑造具有標志性的濱水商務區。
規劃
沿江商務區打造“三軸三帶五板塊”
空間發展
“三軸”
天津路商業、數碼經濟軸;
三陽路現代服務業拓展軸;
蘆溝橋路特色經濟產業軸。
“三帶”
沿江大道金融商貿“金色長廊”;
中山大道數碼、商業、文娛“繽紛彩鏈”;
京漢大道文娛、博覽“動感地帶”。
“五板塊”
風尚珞珈商旅板塊;
激揚大智數碼板塊;
智力三陽創意板塊;
科教新興居住板塊;
財智永清商務板塊。
產業發展
以武漢關—鄱陽街金融業歷史資源為基礎的商務總部經濟;
以黎黃陂路和時代廣場為中心向周邊擴展延伸的名品名店經濟;
文化創意經濟;
信息數碼經濟;
以亞洲最大的江灘公園為重要資源的旅游娛樂經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