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哈爾濱幾年了,我還沒有自己的房子,暫時還得靠租房過日子。”在哈爾濱做建材批發的徐龍澤說,他的狀況代表了很多在哈爾濱的流動人口生活狀況。外來人口多,房價高,催熱了房屋租賃市場。然而,在房屋租賃需求大的情況下,房屋租賃機構能否為之提供順暢、規范的服務呢?
近日,記者走訪了哈爾濱市數家房屋租賃機構后發現,房屋中介市場亂象叢生,現狀堪憂。
求租 難辨真偽
記者走訪了哈爾濱市多家房屋中介機構,發現多數均有營業執照,但在房管部門申請備案者少;兼營婚姻中介、家政、教育輔導等多項業務的中介機構居多,專業性的房屋租賃中介很少。倒是在一些地方版的綜合性服務網站,可以看到一些擁有房源的個人或機構開始利用網絡尋找承租者,而且業務紅紅火火。
剛剛大學畢業的武祥文今年5月初從遼寧來到哈爾濱工作,想在哈市道里區田地街一帶租房。他曾先后輾轉于三家房屋出租中介機構。“他們房源不少,可看房租房的規矩也不少。看房要交10塊錢的看房費,無論是否租房成功,這10元錢不予返回。如果租房成功,再收取價錢不等的租房中介費用,有的地方可以講價。”在“現代婚姻勞務房屋介紹中心”,小武了解到,收取的中介費用是所出租房屋當月租金的一半。但并非所有中介公司收費方式都是這樣的,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
來哈務工的吳天貴曾經遭遇租房騙子,“交了50元押金之后,我沒找到滿意的房子,她便不再幫我聯絡,她給我的發票沒有蓋章,我也沒辦法追究。”
由于求租者眾,有些人趁機作亂,不管是否有房源,都會極力慫恿看房者去看房,而所看的房子和業主均是“房托”,以騙得看房費為目的,10元費用不多,屢屢得手也是不小數目。
出租 隱患重重
記者接觸到一家規模不小的青年旅館,咨詢時管理者強調這并非民宅但也不是“膠囊房”,然而記者在現場看到,整整一層樓的空間被隔成了從6平方米到12平方米不等的小隔斷房間,墻壁均為薄板結構,不但生活空間有限,防火安全隱患更是讓人擔心。一些年輕人租住在這里,并沒有任何防范,讓人憂心。
以短期租住為主的大學校區房更存在類似問題。大學生小左告訴記者,在某大學周圍,有不少于20家的短租房源,店主在經營日租房、鐘點房的同時,還經營月租、半年租等業務。記者以求租者的身份求租,沒有任何一家店主要求出示相關證件。同樣的情況亦出現在校區周圍多家中介機構,偶有要求出示身份證的。多人求租時,只出示一人證件即可。
有的人在租到房子后并不是自己居住,出于不同原因他們會將房子轉租,轉租時個人與承租者交接。這種交易隨意性大,無形中也增加了安全隱患。
建議 管理辦法亟待完善
對于目前市場上存在的房屋租賃的諸多亂象,很多人對此議論紛紛并提出建議。
哈爾濱市道里區河松小區一個房屋業主張蕓女士認為,應該進一步完善和規范房屋租賃登記備案制度,這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一來可以證明承租者身份,另外也有利于房管部門管理,讓業主放心。
業內人士認為,政府對這一領域不應該袖手旁觀,應該加大對房屋中介市場的監管,要約束房屋中介公司的不合理行為,形成良性的市場機制。可以考慮建立房屋租賃指導價格體系,這樣既維護了承租者的利益,也不會使個別中介公司因追逐利益而采取不正當方式騙取錢財。
長期關注這一問題的哈爾濱理工大學馬老師認為,一套跟進時代的《房屋租賃管理辦法》亟待出現,以哈爾濱市政府2005年頒發的《哈爾濱市城市房屋租賃管理辦法》為例,它在對于網絡出租的監管、對違規個人及中介機構的具體處罰辦法等方面都需要進一步完善。另外,應借鑒重慶等地的做法和經驗,大力興建公租房,并構建與之相應的運營體系,從制度、法律上保證公租房政策的順利執行,從而一舉破解低收入群體住房這一重大難題,讓百姓真正的“安居”樂業。(作者 常春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