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除了奧運商機之外,最令家電廠商興奮的非“家電下鄉”莫屬。家電下鄉活動是國家的一個惠民舉措,首先在山東、河南和四川三省開展了試點工作。在實施后短短三個月時間內產品銷售情況著實喜人。
山東省經貿委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4月8日,山東省家電下鄉進展順利,已銷售家電下鄉試點產品43.96萬臺,如全部補貼到位,農民將獲得7632萬元的財政補貼。同樣的好消息來自四川,截至4月4日,四川省家電下鄉產品銷量突破10萬臺大關,達到10.03萬臺,(其中彩電3.93萬臺、冰箱4.29萬臺、手機1.81萬部),銷售額為13465.06萬元。農民應申領補貼 1750.45萬元,實際已領取補貼720.74萬元。
家電下鄉產品旺銷的背后,印證了家電下鄉作為一項惠民新政,具有“財政反哺”意義,不僅拉動了農村內需,同時也撬動了數億元的農村家電市場,無論對農民、家電企業、政府都是一個多贏的好事。
首先,彩電、冰箱(冰柜)、手機這三類產品是農村普及家電的入門產品,也是農民最想買的耐用消費品,特別是隨著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農村住房條件改善,以及大部分農村已經具備了電網、通信網等消費條件,必然引發農民對傳統家電產品的需求高潮。在農村普及彩電和手機,不但可以豐富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還可以幫助農民了解國家政策,獲得生產信息,學習生產技術,促進農民創收。
其次,對于家電企業而言,本次試點的彩電、冰箱(冰柜)、手機等三大類產品,目前也是我國家電制造業產能大、出口順差大的產品。特別是受人民幣持續升值、上游原材料價格上漲、環保壁壘等一系列因素影響,中國家電企業的出口普遍遇到了阻力,因此各大企業都把消化產能的重任轉向了擴大內需上。所以對于中國家電企業而言,家電下鄉絕不僅僅是“一塊巨大的蛋糕”這么簡單,甚至可以用“雪中送炭”來形容。
最后,政府組織家電下鄉,不僅可以轉移出口壓力,減少貿易順差和貿易摩擦,消化家電行業的過剩產能,還可以有效促進家電生產、流通與農民需求的對接,激活農民購買能力,擴大農村消費,加快農村消費升級。從長遠看,有利于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促進內需和外需協調發展。
筆者認為,雖然家電下鄉給行業和消費者帶來了諸多利益和實惠,但是家電下鄉是一個系統而復雜的工程,而目前試點工作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這些會成為未來全國大面積推廣路上的絆腳石。這些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存在斷貨問題。在某些鄉鎮的銷售網點,有些廠家的中標產品品種不全,時常斷貨,導致農民乘興而來,失望而歸。這就要求生產廠商和流通企業做好配送工作,完善農村市場的分級物流配送體系,保證下鄉產品的覆蓋率,還要保證送貨上門,做好安裝調試和使用輔導。
二是擴充產品品種。以彩電為例,最高檔次為29英寸,價格1500元以內,對經濟較發達省份的農民缺乏吸引力,應增加電腦、洗衣機、微波爐、電磁爐、電風扇等產品,還應提供高、中、低不同檔次的產品,以滿足不同消費層次的需要。
三是補貼程序有待便捷化。目前農民獲得補貼的整個程序過于煩瑣,農民要拿購買產品的發票原件及復印件、身份證明原件及復印件、補貼類家電產品專用標識卡、購買人儲蓄存折以及管理部門需要的其他材料,到戶口所在地鄉鎮財政部門申報補貼。鄉級、縣級財政部門審核后,再將補貼資金通過銀行發放到農民儲蓄賬戶上。如此復雜的程序使得一些農民面對100多塊的“優惠”失去興趣。未來補貼手續應首先由經銷商確認購買人身份及補貼條件,對符合政策的購買人當場直接進行補貼,再由經銷商向縣級財政提出申請,由縣級財政審核確認后將補貼資金兌付給經銷商。這樣做簡化了手續,方便了農民購機。
四是加大下鄉產品與農村信息化服務的捆綁力度。未來下鄉產品除了手機以外,還應增加電腦產品,此外產品在下鄉中還應結合農村特點,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