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電廠商摸索前行
“互聯網電視是國內彩電企業唯一具有技術競爭優勢的產品,而在LED背光液晶電視、3D電視等日韓企業掌握核心技術的領域,國產品牌說到底都受制于人。”一位國產彩電企業營銷負責人對《電器》記者表示,這就是國產品牌2009年甘于冒著政策不明的風險,強推互聯網電視的重要原因。
事實上,2009年下半年,互聯網電視市場已經引起消費者的注意,并迅速成為消費熱點,各國內彩電廠家也不遺余力地推廣。從去年下半年開始,TCL全面停產40英寸以上非互聯網電視,所有大屏幕電視生產流水線全面轉產互聯網電視。長虹全面停產32英寸及以上普通平板電視,轉而生產附帶網絡功能的新機型。更大力度的推動者則是康佳——今年“五一”假期之后,康佳已經全面停產所有非互聯網電視。此外,海信、海爾也在各種場合強調互聯網電視的重要性。
“對于電視機廠家來說,互聯網電視絕不只是一臺普通的、用來追求功能差異化的電視機,在它背后將是一條全新的產業鏈,即從內容到電視機再到用戶。在這之上,是一種新的商業模式,電視機廠家可能控制最具利潤價值的‘內容’環節。”某國產彩電有關負責人分析稱。康佳多媒體市場部部長黃心仲則表示,如今,彩電業的競爭已不再單純以產品技術為籌碼,而是逐漸演變為依賴內容、軟件、芯片等多元素綜合平臺的競爭。
為此,各大國產彩電品牌在大力推廣互聯網電視的同時,紛紛自建內容平臺,方式之多樣讓人眼花繚亂。長虹去年年初正式推出斥巨資打造的網絡內容平臺——樂教網站,創維與朗科創建酷開網,海爾互聯網電視與搜狐高清影視頻道對接。海信通過與新浪合作,在藍媒電視專屬的菜單界面獲得新浪提供的網絡資訊。康佳先與迅雷看看合作在線觀影,而后又推出SDK開放平臺用以各種相匹配的網絡軟件的開發應用。
值得一提的是,在國產彩電品牌強力推進互聯網電視的進程中,外資品牌只有三星有所涉獵,但產品比重較低。索尼中國有限公司有關人士稱:“我們注意到互聯網電視在中國面臨政策風險,因此一直沒有在中國市場投入資源,而在國外,我們的互聯網電視已經大力推廣。”
所謂的政策風險,源自于中國管控網絡的原則和相關法規的缺失。事實上,市場的迅速增長讓監管部門加大了對行業的監管力度。去年8月,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下稱廣電總局)正式下發通知,要求通過互聯網連接電視機或機頂盒等電子產品,向電視機終端用戶提供視聽節目服務的企業必須取得《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兩個月后,廣電總局傳媒司、網絡司下發了《關于請中央電視臺配合撤下有關 TCL、海信、海爾等企業互聯網電視廣告的函》,文件顯示,“開展此類業務(互聯網電視)必須按照廣電總局有關規定領取許可證。為配合新媒體工作,請立即撤下有關TCL、海信、海爾等企業互聯網電視的電視廣告。”值得玩味的是,此后半年,央視曝光海爾、海信、康佳、創維自建網絡平臺“涉黃”,該事件令互聯網電視缺少監管的現象被放大。
“‘涉黃’事件是互聯網電視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小插曲,最終指向是內容的規范化。”清華同方數字電視副總經理王向東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彩電廠家互聯網電視內容進行規范化的過程,其實是一個利益博弈的過程。”業內人士分析,央視此時曝光互聯網電視“涉黃”,是為廣電總局對互聯網電視采取“集成服務+內容服務”的管理模式鋪路——“涉黃”事件一出,廣電總局迅速做出反應。前不久,有媒體曾爆出,廣電總局即將出臺“雙重監管文件”——《互聯網電視內容服務管理規范》和《互聯網電視集成業務管理規范》。根據這兩份文件規定,廣電總局將頒發集控平臺牌照及內容牌照。目前各家彩電廠商開展的互聯網電視業務幾乎都屬于尚未被廣電總局授權的范疇,這意味著所有的自建平臺都將作廢。
對此,黃心仲透露,在廣電總局的內容監控之下,互聯網電視廠家只有與具備牌照的廠商合作才有出路。原來自行制作的視聽節目必須集成到合作方平臺中,不能擅自提供給消費者。另外,彩電廠家互聯網平臺提供的游戲、電子商務(電商頻道)、在線教育、MTV、郵件信息等服務不在牌照監管之列,因此,彩電廠家自建的平臺并未完全作廢。
創維集團新聞發言人沈健向《電器》記者表示,和迅雷合作開發的酷開影視業務不能再使用,雖然目前公司還沒有終止和迅雷公司的合作,但以后的合作方必須是有牌照的企業。
目前已經由廣電總局核發集控平臺牌照的運營商,只有中國網絡電視臺(CNTV)、華數數字電視傳媒集團、上海文廣旗下百視通公司三家“廣電系”企業。由于監管力度加大,這三家企業目前成了各大彩電廠家競相追逐的對象。各大彩電廠家的內容和集成合作現狀如表1所示。
“規范的目的應該是促進行業發展,而不應是阻礙發展。”沈健認為,“我們也在嘗試與擁有牌照的內容商談合作,但不希望形成新的壟斷。有關許可證的發放應更開放些,畢竟,互聯網電視這個市場首先是由彩電廠商推動的,只有先把產業模式、產業格局發展起來,才能真正實現三網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