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三院院士’被舉報學術腐敗”追蹤
“三院院士”、原中國農業大學校長石元春,被6人實名舉報“學術腐敗”。
昨日,這一事件又有了新進展,石元春在中科院主管的《科學時報》上發表題為《事實與真相》的文章,約八千字從12個方面,一一回應實名舉報信,為自己正名。
石元春表示,他要為維護自己的人格與尊嚴,維護“院士”的光榮稱號和國內學術界的一方凈土,給社會公眾一個交待,用事實與真相以正視聽。
石元春稱,“舉報信”中大量使用了極具侮辱性的語言,誹謗他的名譽,進行人身攻擊,這不能不激起他的極大憤慨。
稱全是歪曲和捏造
在回應文章中,石元春稱,所謂12條指控沒一條能站住腳,全部是沒有事實根據的歪曲與捏造。
石元春稱,自己擔任校長的八年間,學校正處于一系列重大改革和發展時期,在進行改革和推動工作過程中,難免會有某些工作失當和不周之處,進而在感情上傷害到一些同志。
“對此,我表示歉意。”他說,但舉報信中對其學術道德方面的所有指控,都是沒有事實依據的。
他說,在其任職校長期間,各高校都在抓科研成果轉化與開發,農大當時也有增產菌、阿維菌素等。在開發阿維菌素項目上,李季倫教授對學校做法不滿,1995年曾就此向科學院等投訴過他,科學院也曾派人調查。
“如今李先生又拿出20年前的事,還無中生有地弄出個什么綠鵬公司開發阿維菌素和10億美元訂單等本不存在的事來。”石元春說,李先生(李季倫)是著名的微生物學家,但對黃淮海項目和旱澇鹽堿綜合治理的研究根本不了解。
石元春稱,自己從校長崗位下來后,有機會思考農業及農業科技發展問題,寫過不少這方面文章。近年來十分關注生物質能源和能源農業,積極寫文著書,為國家建言獻策,這不應是學術腐敗。
“發展生物質產業是利國利民,李先生認為是禍國殃民,這是學術觀點不同。學術上鼓勵百家爭鳴,不應是個人指責。”石元春稱。
6舉報者中兩人不認識
石元春稱,“舉報信”的主要內容均涉及黃淮海項目,除錯誤百出外,就是一項實證材料也沒有,只有些“某某人說”(且不說其真實性)。
關于舉報人楊智泉和田向榮,石元春稱,根本不認識這兩個人,他們與旱澇鹽堿綜合治理和黃淮海項目毫無關系。舉報信中稱,楊智泉曾任京農公司副總經理;田向榮是中國農業大學助理研究員。
石元春稱,另外兩位是自己的同學,都比他年長4歲,為保護他們的健康,他不想談其簽名緣由。
“想不到40多年后,個別人為泄私憤,捏造出這篇網文,借用網絡技術,極短時間在全球范圍內將我丑化到了極致,想把我搞臭,讓我身敗名裂。”石元春說。
他還說,近年來,我國學術圈里出現了一些學風和學術道德問題,激起了學術界和社會公眾的強烈不滿。
他對少數科技人員存在的學術不端行為深惡痛絕,應當及時揭露和嚴厲處置。但也要注意少數人利用網絡捏造事實,進行人身攻擊,注意在打擊學術不端行為中減少和避免傷及無辜。
石元春說,自己作為一個上世紀50年代,新中國培養成長起來的科學工作者,在農業科教戰線上拼搏了半個多世紀,長期風餐露宿和在農村蹲點,至今一刻也未敢懈怠。現已耄耋之年,竟遭此不白之冤。請求上級科教部門對提供的事實和材料進行調查,還其清白。
■ 相關新聞
農大將提請上級部門調查
首次對“院士門”做出回應,稱反對進行人身攻擊
本報訊 針對“四名農大教授實名舉報石元春‘學術腐敗’”一事,昨日,中國農業大學首次在其官方網站上正式給予回應,該校新聞發言人表示,學校堅決反對在沒有事實依據的情況下,發布誤導公眾的指控和進行人身攻擊。
這份聲明共213個字,稱舉報人李季倫和被舉報人石元春均是中國農業大學的教工,學校對此事極為重視。學校對各種學術不端行為,一貫采取堅決反對、嚴肅查處的態度;同時,也堅決反對在沒有事實依據的情況下,發布誤導公眾的指控和進行人身攻擊。鑒于本事件的復雜性,學校將提請上級有關部門進行調查,根據事實,依法依規,做出結論。
中國農業大學是985高校之一,屬教育部與農業部共建高校之一,但聲明中并未提及“上級有關部門”具體是指哪個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