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與本文無關(來源于網絡)
在國外外廠商都推出各自的新能源汽車后,一時間,環保汽車和新能源技術風生水起。但上周第六屆汽車產業高峰論壇上,部分專家和業內人士對新能源和新技術的運用和產業化的前提提出了不同的觀點。
新技術帶來“二次污染”?
雖然零油耗零排放的電動車成為當前車廠追求的技術主流,但有專家提出質疑,無論是純電動車還是混合動力,其廢舊電池帶來的二次污染問題怎么解決,是研發方還是廠家都無法回避的問題。
北汽集團董事長徐和誼向記者表示,目前還沒有一個完美的技術能解決廢舊電池所帶來的二次污染的問題,現在廠家能做到的就是盡量延長電池的使用壽命,提高電池每公里的使用率。
在廠家看來,選擇哪種技術更多是依靠自己的研發實力和所依托的市場情況。大眾中國副總裁許健告訴記者,燃料電池在節能排污很多方面都有明顯的優勢,但解決技術的時間,比對純電動車進行產業化更長一些。這兩者在節能排污方面,都有非常明顯的優勢。
政策缺失阻礙新能源市場化
對于中國汽車業在新能源和新技術的發展規劃上有什么樣的戰略目標,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清泰表示,未來發展的動力選擇的問題,可能現在從政府來講,還沒有完全看清楚未來的發展趨勢,所以還是鼓勵多種動力一起研發。
但在國家持觀望態度的同時,也帶來新能源和新技術研發政策的缺失和標準的不確定性。
吉利汽車董事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在國家沒有出臺汽車新能源運用和新技術標準之前,盲目發展這些技術具備一定風險。他指出,國內自主品牌都研發出甲醇燃料汽車,“但是在當前國家政策不明朗、燃料標準未出臺的情況下,甲醇燃料汽車的市場化就不可能”。因此,他建議更多去挖掘現有發動機的技術潛能,提高其燃油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