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向合資卻“造勢”先行
在仰融計劃與江淮合資的消息公布后,多名汽車業分析師接受南都記者采訪時均表示,考慮到仰融個人特殊的背景,合資計劃能否獲批將是該項目的關鍵,目前主流觀點普遍不太看好。“目前來看最大風險在于能否通過政府審批,我個人感覺前景并不樂觀。”知名汽車分析師向寒松說。
另有知情人士透露,他曾就此事咨詢國家發改委產業協調司權威人士,該人士直斥“仰融造車項目純粹是一個大忽悠”,并表示,按照國家現行汽車產業政策來看,仰融與江淮項目獲批的可能性幾乎沒有。這進一步證實了仰融與江淮合資造車很難獲批的觀點。
對于審批上存在的風險,正道汽車和江淮汽車不可能完全沒有預期,不過從公告看,仰融與江淮還是打算做一下嘗試。實際上仰融在國內尋找合資伙伴,目的正是為了能曲線獲得汽車生產資質,節省在審批上的時間。同時由于目前達成的協議只是一個意向協議,正如江淮強調的,該協議并不具備任何法律效力,因此即使嘗試一把也不會對雙方造成任何損失。
向寒松分析,對于江淮來說,在主管部門制定“四大四小”發展規劃后,江淮汽車一直面臨較大的發展壓力,它從商用車起家,乘用車剛剛起步,已經無力在新能源領域投入過多精力進行自主研發,因此對外合作是江淮縮小與競爭對手差距的最佳手段。“江淮有的是土地和廠房,缺的是資金和技術,仰融恰好宣稱能提供這些江淮急需的東西。”向寒松說,因此江淮愿意“兵行險招”嘗試一下也并不意外。一旦成功則可以獲得巨大發展助推力,不成功同樣不會損失什么。
盡管如此,江淮汽車和仰融已經從這起疑似炒作的合作中得到了“好處”:受消息鼓舞,8月 4日,江淮汽車(600418)股價勁升8.09%,一個月來更已飆漲了近58%。而仰融在香港上市的正道集團(01188,H K )股票更是一日大漲 19.30%。如果江淮汽車和仰融僅僅是為“造勢”,可能目的已經達到了。
仰融造車兩大懸念
1、核心動力總成技術。據稱該技術來源于德國知名動力研發公司FEV的混合動力技術,包括共軌直噴、兩級增壓、稀薄燃燒技術等,且技術非常先進,“沒有一個汽車廠比得上”。不過,除了仰融的宣揚,并沒有任何機構或個人證實該技術的先進性。
2、“400億元人民幣+100億美元”龐大融資計劃。按仰融的說法,其中三分之一由他出資,三分之二通過國內定向私募和海外發行債券獲得。
但實際天津正道注冊資金只有200萬美元,其母公司香港上市公司正道集團市值不過20億港元,且過去5年中有4年虧損。仰融計劃在國內收購4家A股上市公司后定向募集資金,但離其2012年投產時間越來越近,這一計劃仍沒多少進展。